易兴华能够发家致富,背后离不开钟玉母家,尤其是岳父周父的鼎力相助。周父作为老丈人,给了易兴华四十万的创业资金,用来建设星华百货。这个数额在那个年代可谓是天文数字,四十万相当于如今的四千万人民币。要知道,在当时,普通人的月收入也仅仅是几十块钱,且这些收入足以让一个四五口人的家庭过得比较宽裕。
剧版中的情节还提到,周父在国外经营着十几个港口,专注于商品贸易。这不禁让观众好奇,周家究竟有多富有,势力到底有多强大?周父的原型人物名叫黄志信,他自小家境并不富裕,九岁时进入私塾学习,十三岁便辍学回家耕地。1858年,23岁的黄志信与他的两位哥哥共同创业,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三人乘坐一艘平底船前往爪哇定居,初到陌生的土地,他们只能从最基础的劳力工作做起。
黄志信的第一份工作是港口搬运工,之后他又做了街头小商贩,专门在街上转悠,贩卖商品。剧版中的钟玉曾提到过其外祖父的创业历程,提到周父也曾当过走街串巷的卖货郎。或许黄志信天生具备商人的直觉,生意渐渐做得越来越好。他决定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于是开设了建源杂货店,专门销售中国的特产,如茶叶、陶瓷、大米等,同时也将爪哇的糖和烟草带回国内销售。
几年的努力使黄志信积累了百万资产,到了19世纪末,他已经成为了知名的华侨富商。事业成功后,黄志信并没有忘记回馈社会,他非常热衷于慈善事业,同时对祖国充满着深深的怀念。即便身处异国,他依然保留着长辫子和传统的中式长袍,甚至要求子女们也同样穿着中式服装,留着长辫子。直到黄志信去世后,子女们才迫不及待地放弃这些传统,纷纷前往欧洲旅行,深入了解西方的文化。
黄志信的儿子黄仲涵,即后来的易兴华,于1866年出生。他完美继承了父亲的商业智慧,黄志信看到儿子的潜力,便亲自传授他商业经验。24岁时,黄仲涵接管了父亲的企业——建源公司。那时,建源已经拥有两家大型的制糖厂,员工多达几千人,资产超过了一亿人民币。但黄仲涵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斥资上千万建立了私人银行和船运公司,为日后控制多个国家的港口码头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糖类价格暴涨,黄仲涵迅速抓住机会,赚得盆满钵满。战后,他的资产达到了十二亿人民币,成为了东南亚的华侨领袖,享有“糖王”的称号。在财富积累的同时,黄仲涵也开始参与慈善事业,资助了辛亥革命和云南起义等多个公益项目。遗憾的是,黄仲涵的感情生活并不顺利。随着财富的增加,姨太太也越来越多,子女一共有42个,其中不少是私生子,黄家大门前时常上演认亲的故事。
其中,黄仲涵最疼爱的是他的女儿黄蕙兰(即易钟玉),因为她是他与正房魏明娘的第二个孩子。尽管黄仲涵的创业经历和易兴华的创业历程大相径庭,但两人有着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过人的商业才华。黄仲涵继承父亲的基业,将公司壮大,易兴华则在岳父的资助下,从普通商贩做起,成功创建了多家百货大厦,最终让易家成为上海的名门望族。
两人之间的相似之处,不仅仅在于商业上的成功,感情生活也有诸多相似之处。黄仲涵的大儿子有与风尘女子的关系,二儿子是与第一任妻子的女儿,三儿子则是外室妻子所生。而易兴华的孩子们也有类似的感情复杂性。黄仲涵本打算将家业交给儿子黄宗宣和黄宗孝,但两人并未继承父亲的商业天赋,最终在他们的共同管理下,建源公司走向了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