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治,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通常是一个懦弱善良、老实木讷的形象,这种形象的塑造部分源于他有一个强硬且霸道的妻子——武则天。正是因为武则天的专权与主导地位,才让李治显得如此卑微与胆怯。然而,历史上的李治并非如此简单,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他治下,继承了父亲李世民的政治体系,推动了经济发展,提倡文化教育,使唐朝的版图达到空前辽阔,边疆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局势稳健,时人称之为“贞观遗风”,并且由于年号为永徽,因此称之为“永徽之治”。
“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其所讲的是一种“不争”的政治哲学,核心思想是不与他人争夺,这样天下便没人能与其争夺。这句话表面上看似难以理解,但它揭示了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看似退让、避免争斗的方式来最终达成目标。李治的上位经历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李治生于公元628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母亲是皇后长孙氏。年仅三岁时,李治就被封为晋王。自幼聪慧,仪表端庄,性格温和仁慈,与兄弟们相处融洽。在一次学问的考核中,唐太宗问他:“你认为《孝经》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李治答道:“孝道最重要,幼年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终达到修身养性。”李世民听后十分欣慰,认为李治将来能够成材。
636年,李治的母亲长孙皇后去世,他年仅八岁。尽管年纪尚小,但他悲痛的表现深深打动了周围的人,唐太宗多次给予安慰,自此李治获得了特别的宠爱。之后,李世民任命他为右武候大将军。然而,李世民最宠爱的两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他们兄弟间为了争夺皇位,矛盾尖锐,剑拔弩张。
到643年,李承乾发动的政变失败,最终被废除太子之位;而李泰由于野心太过明显,也失去了父亲的宠爱。在长孙无忌的建议下,李治被立为太子,此时他更加低调顺从。
在李世民征讨高句丽的战役中,李治展现了对父亲的极深孝心。尽管他非常忧伤,但他始终坚持以孝道为重,不仅不断写信向父亲汇报自己的起居,还亲自为李世民清理疮毒,这种孝行深得李世民的喜爱。
649年,李世民因病去世,李治继位,成为唐高宗。在他的治理下,唐朝迎来了继贞观之治后的第二个盛世——永徽之治。
李治继位后,延续了唐太宗的治国风范,虚心纳谏,勤政务实,且做得更好。李治的勤政程度几乎到了极致,他改变了唐太宗三日一朝的制度,改为每日一朝,无论风雨如何,都从未间断过。同时,他还坚持每天召见数十位地方刺史,向他们询问民间疾苦,这一制度得以长期保持。
李治也非常注重纳谏,公元654年,他命令京城九品以上的官员提交封事,直言政府存在的缺点,甚至因为上奏的内容太少而训斥大臣。与此同时,他进一步发展并巩固了科举制度。尽管唐太宗时期科举制度已有一定雏形,但李治大力推广,让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官场,成功削弱了士族的势力。
在文官的选拔上,李治推崇科举制,选择了大量通过科举出仕的寒族官员,而非仅依靠世袭特权,进一步打破了士族的权力垄断。科举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在武则天及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常态,最终奠定了唐代的官僚体系。
李治不仅重视人才的选拔,还厚待隐逸之士。即使是年逾百岁的医圣孙思邈,李治仍亲自将其请出山,任命为谏议大夫。孙思邈的学问与医术享誉海内,李治对这位名士的礼遇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称赞。
在法治建设方面,李治也做出了巨大贡献。651年,他指示长孙无忌修订《永徽律》,该律令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完备、最古老的封建法典之一。两年后,他召集大量学者,对《唐律》进行逐条解释,并最终编纂成《唐律疏义》,使中国古代的封建法制体系达到顶峰。
李治的军事成就也十分显赫,他继位后,开始着手征服西域,利用八年时间,三次发动大规模远征,成功平定了西突厥,并在中亚腹地设立了多个都护府。
李治也没有忽视朝鲜半岛的局势。655年,李治趁着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打新罗之际,迅速决定派兵支援新罗,并大获全胜。在663年的白江口之战中,唐朝的将领刘仁轨击败了倭国军队,彻底驱逐了日本军队,这场胜利成为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交锋,并以中国的全胜告终。
李治还在经济政策上继续着轻徭薄赋的传统,他提出了多项措施来稳定市场和物价。在他的治下,社会秩序井然,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持续发展。永徽五年,粮食大丰收,洛阳地区的粟米和粳米价格便宜,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李治在公元660年后,因常患眩晕症,健康状况逐渐恶化。武则天开始代行政务,逐步掌控了朝政,最终成了朝堂上的实际掌权者。随着李治健康状况的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了武则天逐步取代李治的统治,最终篡位称帝。尽管如此,李治为唐朝作出的贡献并未因此被抹杀,他的政治成就和治理理念仍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