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国家初建,边境不稳,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时顺时叛,大唐王朝面临着重重危机。此时,一个相当于战神似的人物站了出来,他就是唐初大将薛仁贵。
薛仁贵生于公元614年,卒于公元683年,在其将近七十年的生命旅程中,征战占据了他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从公元644年在辽东战场上斩杀第一员敌方大将开始,到公元682年,也就是逝世前一年征讨云州,他的一生几乎就是在战场上度过的。
薛仁贵的战场一生,基本上可以用东征西讨来概括,东征主要是针对高句丽,西征主要是针对突厥、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薛仁贵的西征和演义小说的中的西征并不一样,演义小说实际上进行了神化。
而真实的薛仁贵西征主要有三次,一平一胜一负,他最远打到了今天的青海西南部靠近西藏的地区,当时那里是不毛之地,没有道路,征战异常艰辛。
那什么是薛仁贵西征的一平一胜一负呢?先说一平
显庆二年,也就是公元657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自立可汗,不服唐朝管辖,犯上作乱。唐中央政府派大将苏定方率军出征。此次征西,薛仁贵实际上并没有直接参加,因为当时他的资历太浅。但是他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那就是把唐军俘虏的突厥泥熟部人不要变成贱民,而是放回突厥。
他的这一决策对于收买突厥各部落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给唐后来治理边疆找到了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苏定方接受了薛仁贵的建议,很快就平定了北境。
接下来说一胜,这是薛仁贵一生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次西征。
龙朔二年,也就是公元662年,回纥九个部落联合起近十万大军,在天山一线与唐军对抗。当时薛仁贵身为副将,率部与回纥交战。他的个人战斗力超强,一出马,三箭射三将。
接下来,生擒获了回纥九部落的总首领,从此让唐朝北境安定下来。演义小说更是添枝加叶,将这段西征写得活灵活现,把薛仁贵描绘成了“三箭定天山”的神人。
而接下来就要说到薛仁贵的一次大败了。
天下没有常胜的将军,演义中把薛仁贵写成战无不胜的战神显然是夸大了。发生于咸亨元年,也就是公元670年的大非川之败就是薛仁贵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败仗。当然此仗之败,责任不全在薛仁贵,而主要在他的副手——大将郭待封。
大军深入蛮荒之地,辎重转运困难,薛仁贵再三交待郭待封保护好辎重,不要轻动,郭待封不听。结果,唐军被四十万吐蕃军队包围,好在吐蕃军队不想和唐朝闹得太僵,双方议和之后,唐军被赶出吐蕃地界。
此次西征失败后,薛仁贵被朝廷革职,再次被启用时,已经是垂暮之年。
纵观薛仁贵的一生,不失为一个有血性的军人,虽有胜有败,但终究青史留名,同时也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