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臣以为,主公不可去徐州!否则后果…… 刘备正在准备出征,听到眼前的谋士如此劝阻,心中不免生气。毕竟,前往徐州的决定不仅是他的命令,也得到了大部分部下的支持。但此时,谋士却极力反对,刘备自然不高兴。 他冷冷地问道:后果如何?他语气中的威胁让谋士感到无奈,正当谋士鼓起勇气想要解释时,刘备已经转身离开。 这个决定,成为了刘备一生中最为悔恼的决策之一。**正是因为这个决定,他失去了这位重要谋士,而正是他忽视了这样的人才,最终为曹魏的崛起铺平了道路。那位谋士,就是陈群。** **顶级权谋却不堪重用** 陈群出生在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家族中有着众多显赫的官员长辈,从小便生活在这样优渥的环境里,他自然显得十分聪慧。 他的祖父常常夸赞他,认为他将来必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陈群不仅具备大志,文韬武略,而且拥有分辨忠奸的能力和广交良友的智慧。**比如,他的朋友孔融就是他非常亲近的一位朋友,也是日后他事业中的贵人。** 孔融为人直爽,只要是他欣赏的人,他必定宽容待之;但如果是他不看中的人,即使是皇室宗亲,也毫不客气。最初,孔融与陈群的父亲关系极好,经常一同饮酒,后来见到陈群这个年轻人,便毫不掩饰地对他产生了欣赏。 按理说,孔融与陈群的父亲是叔侄关系,但孔融与陈群却像是忘年交,两人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在朝堂的动荡时期,依然能够毫无顾忌地在对方面前畅谈时事,发表意见。 当时,刘备正在四处招募人才,想要扩大自己的势力。这对刘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当时刘备既没有丰厚的财力,也没有强大的背景,更没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 如果用现代的说法来形容,就是一个老板不断宣扬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却没有足够的资本和资源去支持员工的发展,甚至连办公室都没有,更别提开设薪水或者给员工决策权了。 正是这样的刘备,决定了要招募像陈群这样有家室背景的人才,而非因为陈群的聪明才智。于是,他仅将陈群安排在了自己麾下的花瓶位置,主要是帮助他处理一些小事,并没有给予他太多的权力和重要任务。 然而,陈群并未因此产生怨言。那时刘备担任豫州刺史,正当陶谦临终时,刘备被他找去,希望他接管徐州。得知这个消息,刘备当然欣喜万分,因为这意味着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未来可以大展拳脚。 刘备的部下也都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好的机会,唯独陈群对徐州的战略意义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徐州虽好,但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并非最合适的选择。 树大招风,正因为徐州的地理和政治重要性,这片土地必定会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陶谦一死,更多的敌人将会蜂拥而至。此时的刘备实力薄弱,兵力不强,根本无法保住这一块宝地。 陈群指出,即便刘备能够守住徐州,之前的豫州也无人能守卫,这样一来,吕布等人便有可能趁虚而入,将豫州夺去。 尽管陈群言之有理,但刘备坚定决心,依旧选择了徐州。结果,刘备不仅没能保住徐州,还耗费了大量的兵力物力,甚至连豫州也被吕布夺走。这一决策给刘备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他后悔莫及,但更后悔的是没有听从陈群的建议。 **遇到明主发挥实力** 与刘备的命运不同,陈群与他下一个老板的相遇充满了戏剧性。当时,陈群正处于吕布的阵营,但吕布最终败给了曹操,陈群也被曹操收编。 曹操对陈群的能力早有耳闻,因此非常重视他。陈群进言曹操时,曾指出曹操身边的两位重要人物不可重用,开始曹操并未听取,但不久后,这两人果然给曹操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经历过这一事件后,曹操对陈群更加信任,陈群无论是对待曹操的忠诚,还是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都让曹操非常欣赏。陈群没有因为私仇而影响朝政,也没有因自己得到了重用而自傲。 陈群最终辅佐曹操治理国家,参与了九品中正制的建立,这一制度为魏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陈群不仅在三代帝王的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帮助曹魏稳定了政权。他的家族也因为陈群的成就而变得非常强大,甚至成为了后来的颍川陈氏,这个庞大的家族中衍生出了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其中包括南朝陈的开国皇帝陈霸先,而最为现代人熟知的则是陈毅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