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4月,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交谈时曾提到:“历史上不是常提‘文景之治’吗?但实际上,文帝、景帝不过是守成之人,维持着现状,他们其实是庸碌无能。”这一番话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为“文景之治”向来被视为古代中国盛世的象征。自古以来,“文景之治”都是历史上大治时期的代表,大家提到盛世,往往会联想到这一段历史。而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关于文景之治的篇幅也常常占据重要位置,甚至用半页纸的篇幅详细论述。
然而,毛泽东对这个“文景之治”似乎并不看重,直接将文帝和景帝评价为“庸碌无能”。他认为“无为而治”其实就是一种守成之策,表面上看是稳定局面,实质上却是依赖刘邦和吕雉所遗留下来的资源。在毛泽东看来,这种所谓的盛世不过是“啃老”罢了。
不仅如此,毛泽东并非第一次谈到这个问题。在1959年4月20日,他再次和吴冷西提到1957年的那次对话。根据《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中的记载,毛泽东在与吴冷西的对话中,也谈到了汉代几位帝王的政绩。对于刘邦和汉武帝的成就,毛泽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然而对于文景二帝,他依旧保持着冷淡的态度,认为他们不过是“庸碌无能”。毛泽东提到文景二帝是“守成之辈”,并且对他们所谓的“萧规曹随”并不觉得值得称道。
毛泽东之所以多次提到文帝是守成之人,显然不是随口而谈,这背后必定有他的深刻考虑。那么,为什么毛泽东认为看似富甲天下的文景之治并不值得推崇?文景二帝究竟是不是庸碌无能的帝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景之治”的真实面貌。
文景之治的真实面目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京师的钱财积累巨大,至于腐烂堆积,无法计算;太仓的粮食堆积成山,腐烂无法食用。”这段话,便是我们常听到的对“文景之治”的描述——看似国家富得流油,钱花不完,粮食吃不完。这段话通常让我们以为文景之治时期是一个极为富庶的时代,但这真的能真实反映文景时期的全貌吗?显然不尽然。
这段话只是从国家府库丰盈的表象来描述,但它并没有揭示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大家不要忘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句话,它提醒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国家财富的富足来衡量百姓的富裕程度。如果我们把这个道理引申一下,单凭一份统计数字,根本无法判断某个社会的财富分布是否均衡。
从《汉书·食货志·论积贮疏》来看,汉代即使在文景之治的时代,也存在着许多民生疾苦的状况:“时不雨,百姓困苦,甚至不得不卖爵子赎回自己的生命。”同时,《汉书·食货志上·论贵粟疏》中也提到,农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治官府,给徭役,四季几乎没有休息。”这种工作强度,再加上水旱灾害的摧残,百姓的生活远未富足。
再看《汉纪·武帝纪四》的描述:“富者田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由此可见,文景之治时期并非所有百姓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尤其是在土地分配不均的情况下,贫富差距依然显著。
那么,究竟哪一句话更具可信度?一两句简单的赞美,还是那些长篇的民生疾苦记录呢?史学上有个原则叫“孤证不立”,仅凭一两句流传的佳句,并不足以证明一个历史时期的盛况。我们需要从更加广泛的史料中汲取真实的历史面貌。
为什么文景之治时期的“富裕”并不代表百姓富有
《汉书·景帝纪》详细描述了汉朝开国后的一些变革,但这篇记载并没有将“富裕的府库”作为主要功绩来宣传。实际上,汉朝的盛世,并非仅仅建立在国家财富的积累上,更重要的是其社会风气和制度的转变。因此,仅仅以一时的财富来判断文景之治的富裕程度,显然是片面的。
另外,文景之治时期,国家内豪强依然强势,富有的权贵与贫困的百姓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即使有七国之乱这样的事件,但对于豪强的打压始终未能真正根治,土地依旧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关于税收,文景时期的税负虽然不高,官方税率大约是3.33%,但是豪强的税率高达50%,这使得大量农民的收入减少,生活依然困苦。即便如此,史书中的一些记载依然体现了汉代经济的虚假繁荣,货币贬值严重,物价飞涨,普通百姓的生活并未因此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
综合来看,毛泽东对文景二帝的评价并不无道理,二帝虽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但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创新或改革。与其他历史时期的盛世相比,文景之治的“富裕”更多是依赖于老百姓的自我恢复,而非通过大规模的政治或经济改革实现的。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富裕”并不等同于社会的普遍繁荣。
文景二帝的贡献确实在于维持了国家的稳定,但他们并未通过兴修水利、丈量土地等实质性的措施来增强国家实力。总体来说,文景之治更像是一个守成的时期,缺乏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