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反抗契丹,无论主战还是主和,都是一场闹剧!
创始人
2025-09-04 03:32:24
0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向契丹称儿,自建国以来,忍气吞声,最终抑郁而死,石重贵登基之后,与契丹反目,只称臣不称儿,双方爆发了三次战争。

拨开历史重重迷雾,后晋反抗契丹不过是一场闹剧。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沙陀人石敬瑭去世,养子太原人石重贵即位,时年29岁,是为后晋出帝。

《新五代史》称石重贵为出帝,《旧五代史》称为少帝。

石敬瑭一生有六个儿子,五子早亡,病重之时,托孤冯道扶立自己5岁的幼子石重睿,但冯道却与禁军统领景延广密谋,一起拥立了齐王石重贵。

至此,后晋王朝已经换了血脉。

01景延广反抗契丹

石重贵即位后,景延广因拥立之功拜相,深得出帝的信任。

当时,朝廷要向契丹报告先帝的死讯,景延广主张只写信不上表,并且只称孙不称臣。

枢密使李崧认为:“屈身事胡是为了江山社稷,否则必然落个与契丹刀兵相见,到那时后悔就晚了。”

景延广坚持自己的意见,另一位宰相冯道则含含糊糊不明确表态,出帝最终听从了景延广的意见。

耶律德光接信后大怒,派使者前往后晋责问:“为什么不先来禀告,自己就即位称帝了?”

景延广毫不客气,囚禁了契丹使者,又把当时在晋国做生意的契丹人全都抓起来杀掉,夺了他们的财物,两国的关系顿时紧张起来。

当时,桑维翰已被召回朝中,担任侍中,他不断上书请求与契丹和谈通好,但都被景延广否定,朝臣们也都进言,说契丹有过大功,不能辜负,出帝这才释放了契丹使者。

使者回国时,景延广对他说:

“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先帝是你们扶立,所以才向你们称臣。现在的皇帝乃是中原自己所立,之所以自称为孙,正是因为不敢忘记先帝与你们的盟约,这已经足够了,绝没有再称臣的道理了。

如果你们要来侵犯,我们这儿有十万口横磨大剑,到时你们被孙子打败,岂不被天下人取笑!”

使者听了,想留下证据以备将来对质,就让景延广把他所讲的话写了下来,回国后,交给了耶律德光,耶律德光看后,怒不可遏。

当时,投降契丹的赵延寿担任契丹国枢密使,兼幽州节度使。

参考:五代时期想投降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并不止石敬瑭一人

自养父赵德钧死后,赵延寿一心想要代替晋主做中原的皇帝,便借此机会多次劝说进攻后晋,耶律德光因此下定了决心。

02刘知远两边观望

当初石敬瑭临死前,曾下诏召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入朝辅政,但圣旨被时任东京留守的石重贵压下不发,等到石重贵登基之后,刘知远便对出帝敬而远之。

后晋建国之初,作为开国功臣的刘知远担任石敬瑭身边的禁军统帅,宰相冯道后来推荐了杜重威取代了刘知远。

杜重威生性懦弱,但娶了石敬瑭的妹妹,因此飞黄腾达,刘知远十分不齿,但也毫无办法,不久便被调离出朝,后来移镇太原,担任河东节度使。

刘知远知道景延广此举必会招来契丹的入侵,也不进言,只是招兵买马,加紧操练,防备契丹。

03耶律德光的机会

这一年,后晋天灾不断,饥荒严重,百姓饿死的数十万计。

青州(今山东青州)节度使杨光远秘密写信给耶律德光,说出帝背恩负义,境内又饥荒严重,趁这时候出兵,可一举夺得晋国天下。

有了杨光远作内应,耶律德光决定发兵两路进攻中原。

一路人马西出雁门,进攻河东,牵制刘知远的部队。另一路由自己亲自率领,以赵延寿为先锋,自河北南下,合兵杨光远,进攻中原。

耶律德光为了让赵延寿卖命,加封他为燕王。

临行时,耶律德光对赵延寿说:“如果能夺得中原,定当立你为皇帝。”,又指着赵延寿对晋国的人说:“这就是你们的皇帝。”

赵延寿因此全力以赴“为契丹尽力,尽取中原之策” 。

出帝石重贵知道契丹大兵压境,两次遣使求和,都被拒绝。

04第一次后晋与契丹战争

第二年,天福九年(944年)春,石重贵亲自率军北上迎敌,与契丹在黄河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戚城一带展开战斗。

当时,晋军的行动全部由景延广掌控,李崧、桑维翰等人都被排除在外,就连出帝也不能插手。

澶州之战中,后晋三位将领被契丹围困戚城,紧急求援,景延广却按兵不动,也不向出帝及时报告,石重贵很晚知道后,亲自率兵营救,三位将领这才得以逃出。

契丹人马于是在阵前呼喊:“景延广叫我们来开战,为什么不出来决战!”

景延广却躲在营帐中,不敢露头。

双方战斗一直持续了两个月,互有胜负,伤亡惨重,但契丹始终无法渡过黄河。

这时,契丹进攻河东的人马已经被刘知远击退,耶律德光开始担心腹背受敌,只好主动撤军,契丹第一次入侵后晋以失败告终。

景延广看到契丹撤军,却担心这是诱敌之计,没有派兵追击。

05景延广被贬

四月末,出帝君臣回到京城,景延广在战场的指挥和表现受到朝野上下的攻击,出帝也担心景延广难于控制。

桑维翰上书弹劾景延广不救戚城之罪,出帝顺水推舟,将景延广调任西京留守。

景延广来到洛阳,郁郁不得志,便昼夜放纵饮酒,歌舞升平,在当地大肆敛财,不顾百姓生活困苦,贪图一时快活。

托孤大臣冯道虽为宰相,却做事圆滑,模棱两可,什么事都不拿主意,出帝也将冯道调任同州(今陕西大荔)担任节度使。

06刘知远独立

之前,契丹与后晋在澶州对峙时,出帝诏令刘知远率军南下会师,刘知远走到半路得知契丹撤军,就返回了太原。

出帝因此怀疑刘知远不听诏令,有谋反的图谋。

为安抚刘知远,出帝任命他为北面行营都统,统领北方各镇,又先后封他为“太原王”和“北平王”。

但实际上,刘知远被排挤在朝外,各军的行动,一点都不能干预,刘知远为此十分忧虑。

刘知远的心腹郭威劝他说:“河东山川险要,崇尚武术,又多产战马,我们可以闲来勤于农业,乱时整饬军事,这是成就霸业的资本,有什么可忧虑的。”

此后,刘知远安心经营河东,观望朝中事态的发展,暗中壮大自己的势力。

契丹撤兵后,青州节度使杨光远据城自守,出帝派兵讨伐,年底时,杨光远城破被杀。

07桑维翰第二次当权

这时的后晋原本遭遇天灾,又被契丹入侵,国家财力更加枯竭。

出帝下诏到各地搜刮民间财物,又要征兵,扩大军备,各地官员趁机为自己谋利,不顾百姓死活,而契丹依旧不断侵扰边境,国家变得混乱不堪。

桑维翰看准时机,暗中让人进言出帝说:“陛下想要抵御契丹,安定天下,非得桑维翰不可。”

出帝此时已是山穷水尽,便任用桑维翰为中书令,兼枢密使,又封他为魏国公,朝廷的事情无论大小,全都托付给他,自己享乐去了。

这年八月,桑维翰第二次掌握朝中大权。

当年石敬瑭时期,桑维翰分散了杨光远的兵权;现在桑维翰又弹劾景延广,将其罢免出朝。

第二次执政后,桑维翰谋略政事,整肃法令,全国十五个节度使全都听从他的指挥,无人敢违抗,当时的人们全都叹服他的胆略。

几个月后,后晋朝朝政逐渐有条不紊,有了起色。

桑维翰堪称王佐之臣。

08一场闹剧

后晋反抗契丹,表面上看是不受契丹奴役,但实际上是后晋统治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做出的反击,对于中原百姓没有任何改变,反倒是因为连年战争,民不聊生。

老百姓不仅受到外族的欺辱,还要受到后晋官僚贵族的压迫,苦不堪言。

从这个角度来说,后晋的主战派比主和派更卑劣,主战派想通过战争捞取更大的好处,而主和派则主张暂时求和,谋求自身发展,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也有利于后晋的国祚长久。

遗憾的是,后晋朝廷中,自上而下都是在为个人的利益考虑。

冯道的圆滑,李崧的懦弱,景延广的自私自利,以及赵德钧、赵延寿父子、安重荣、范延光、杨光远之流,后晋没有强大的基础,灭国是迟早的。

在这些人中,只有桑维翰是个另类。

离这段历史最近的《旧五代史》中,评价桑维翰辅佐晋氏,谋略深沉,忠心耿耿,堪称国家的社稷之臣。

《旧五代史》:维翰之辅晋室也,罄弼谐之志,参缔构之功,观其效忠,亦可谓社稷臣矣。

对于桑维翰坚持与契丹求和的这一国策,史书认为其本身并没有错,“和戎之策,固非误计”。

参考:后晋开国功臣桑维翰为何要坚持讨好契丹的国策?

但是,桑维翰最初出谋让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最终让他成为了历史罪人。

明末清初王夫之怒斥桑维翰“祸及万世,则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唯桑维翰当之。”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各民族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以中原汉文化为基础的,连续、统一、包容、和平、创新的中华文明。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历史的延续不是靠某个人的力量,真正的历史创造者只有人民。

而人民的福祉,才是江山永固的基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期喝白开水VS长期喝茶,哪个... 生活中 有些人白开水喝不够 水杯不离手 有些人觉得白开水没有味道 “难以下咽” 所以更喜欢喝茶 长期...
浙江一男子去处理违章,交警感觉... 男子酒驾去交警队处理交通违法行为 上演一出“自投罗网” “不应该啊!我今天没喝酒!” 结果竟是因为昨...
泛茶水蘭印饼茶:第一口便沦陷的... 普洱茶市场品类繁多,但能让人 “第一口就沦陷” 的茶品却寥寥无几。泛茶推出的水蘭印饼茶,凭借典雅气质...
原创 康... 目前热播的历史剧《天下长河》,以清朝康熙年间为背景,重现了这位千古帝王的治河史诗,深入挖掘了康熙帝如...
原创 宁... 《大银川传奇》 小城故事多,听我唱和。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前言 提起西北的马家军,不...
原创 1... 1912年2月,清朝皇帝退位,紧接着,孙中山也不得不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将其交给袁世凯。革命党为了能...
原创 明... 湿地干化与耕作农业的关系 湖广地区的开发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为初步开发阶段...
原创 汤... 汤玉麟,外号汤二虎,是东北王张作霖的结义兄弟,也是张作霖起步时的得力助手。因为曾救过张作霖的性命,汤...
糜芳为什么会对刘备集团失去信心... “分赃不均”的后遗症。 1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糜芳投降吕蒙,是因为平时和关羽有很深的矛盾,又没有...
原创 通... 1931年,蒋中正试图仿效意大利的“黑衫党”,建立一个忠诚于自己的组织。他召集了十三名核心成员,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