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汉朝为何经常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
创始人
2025-09-04 02:04:30
0

外戚指的是通过婚姻与皇室结成亲属关系的家族。在整个封建历史进程中,汉朝外戚专权现象尤为突出。从表面上来看,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太后扶植家族,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皇权的加强。

汉高祖刘邦驾崩之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他在位期间朝政被当时的太后吕雉所把控。不过封建社会对女性是不认可的,即使吕后有着治国之才,依然不被正统社会所接受,为了更好地把控朝政,她极力扶植自己的娘家,之后诸侯王起兵,扫除了吕氏家族。

汉文帝继位,窦漪房为皇后,在文帝驾崩之后,汉景帝刘启继位,窦太后开始培养自己的亲信集团。自此以后,汉朝外戚专权问题越来严重。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整个王朝的权利牢牢把握在皇帝手中,没有制约皇权发展的势力,在新帝继位权力不稳的情况下,太后极易把握整个朝政,进而安插外戚势力。

一、汉朝外戚专权的政治原因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汉朝初年君主专制制度还没有发展完善,无论是异姓王,还是同姓王,又或者是功臣集团都严重威胁着君主专制制度。因此皇帝需要利用一些政治集团,压制他们的权利,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丞相制度存在已久,汉朝初年全面继承了秦朝时候的制度,丞相的权力很大,朝廷中的所有重大决策都由丞相来协助皇帝实施,渐渐的皇权和相权之间发生了矛盾。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削弱丞相的权利,设立了“中朝”,“中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拥有决策权和执行权,“中朝”里的官员往往深受皇帝信任,这些人有很大一部分是外戚。汉武帝害怕“中朝”的官员把持朝政,所以常常对这些官员进行替换,这种做法加强了官员的流动性,又避免了大臣权力壮大威胁皇权。

可是这种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问题。汉朝时的很多皇帝认为有血缘关系的外戚远比其他官员要可靠,比如说汉顺帝时期大将军梁商,因为不法行为被人弹劾,可是汉顺帝却说“大将军父子我所亲,但汝曹共妒之耳”由此可见当时皇帝对于外戚集团是多么信任。

与外戚集团不同,当时的同姓宗族势力往往会被皇帝所忌惮。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曾广封同姓宗族为王,他希望这些同姓王能够辅佐中央,拥护汉室。然而却事与愿违,那些同姓王在封地内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在力量壮大以后开始图谋皇权。比如说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当时的诸侯王不满“削藩”以“清君侧”为名联合起兵造反。

在这些君主看来外戚不同于那些能够与他们争夺王位的宗氏子弟,外戚和皇帝属于利益共同体,所以汉朝时外戚集团往往会被予以重任。

总的来说,皇帝赋予外戚集团权力主要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尤其是在同姓藩国叛乱之后,皇帝对于外戚集团更为倚重。

(二)太后掌权的要求

汉朝时期皇位继承制度还不够完善,继位的皇帝很多都极其年幼,比如说,汉和帝继位时只有十岁,汉殇帝继位时只有三个月,汉冲帝继位时只有两岁等。这种现象就导致了权力的真空,常常会出现皇帝驾崩,新皇过于年幼而无法胜任统治的现象,为了避免政权混乱,维持统治的稳定,防止宗氏篡夺皇位,往往由太后主政,稳定政局。

但是太后称朝,往往会存在局限性,作为深宫女子她们对整个朝堂的了解十分有限,为了维持政局的稳定,她们不得不依附父兄,在这种情况下,外戚势力自然会受到重用,渐渐的这些外戚势威震朝堂。比如说,窦太后把握朝政时期,窦家父子兄弟全部身居高位,窦家权倾京师。

(三)统治者的个人原因

在封建王朝中,统治者在选择继位者时,大多会选择由自己的子嗣来继承王位。这种封建的继承制度为外戚专权现象的发生埋下了伏笔。有很多皇帝会依靠宦官集团来分化外戚集团的势力,从而达到收复权力的目的。但是皇帝在亲政以后,又会任用新的外戚集团来帮助自己管理朝政。

在这种循环下,外戚专权现象很难被根除。并且在外戚集团的掌权过程中,他们会主动选择容易被控制的皇帝,汉惠帝死后,吕后将年幼的刘恭立为新帝,不久刘恭被废,年幼的常山王刘义又被立为新帝,在这一过程中,吕氏外戚始终把握着朝政大权。

除了年龄问题以外,统治者的个人能力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很多汉朝统治者常年不理朝政,把政权交给外戚。在外戚集团的主持下,朝政也能顺利运转,但是时间一长,统治者者往往会对这些外戚产生依赖,比如说汉成帝时大将军王凤曾两次辞职,可是汉成帝不仅不允许,还恳求舅舅“专心固意,辅朕之不逮”。汉哀帝时王莽也曾提出辞职,但是汉哀帝也同样深切挽留,最终导致了王莽篡汉。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皇帝没有留下子嗣,在这种情况下要选出同姓藩王来继承王位,这一过程是十分困难的,那些得到外戚势力帮扶的宗室,才能够顺利登上王位,

因此他们在成功登上王位之后,一方面为了感谢外戚集团,另一方面由于自己权力还未壮大,权力往往会由外戚继续把控。

二、汉朝外戚专权经济原因

(一)外戚食邑丰厚

外戚集团经济力量的壮大也是他们能够把控朝政的重要原因。在汉朝初年全免继承了秦朝时候的制度,因此在官员升迁方面,采取的是“军功爵制度”。

汉高祖时期,只有吕公、吕泽、吕释之三个外戚能够凭借自己的功劳被封为候。但是到了吕后时期,这一制度遭到了破坏,吕后在封爵时,往往会按照与其关系亲疏来进行划分。汉朝时期诸侯的食邑是很丰厚的,在这种情况下吕氏家族势力壮大,经济实力也迅速膨胀起来。

汉武帝时期,为了把握朝政改变旧外戚专权的现象,他不断扶植新的外戚势力,其中卫青,霍去病等人成为了新的外戚权贵,当然在当时并没有造成外戚专权的现象,但是这给之后霍光的崛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土地兼并的发展

除了丰厚之后所享有的封地以外,这些外戚集团还通过各种方式来侵占土地。

首先是侵占“公田”,“公田”指的是山林河川以及那些被没收的土地。当时的外戚集团往往会利用自己的权势占有这些“公田”,然后以高额租金将这些土地租赁出去。

其次这些外戚集团往往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购买一些“公田”或者是“私田”,因为特殊的身份,他们在购入田地时所需支付的价格要远远低于市场价格。

最后这些外戚还常常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夺取他人土地。

总结:

外戚专权问题几乎贯穿了整个汉朝的发展历程,这是统治者在执政过程中加强权力的选择,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制度渐渐变得扭曲,甚至威胁到了刘氏家族的统治,改变了大汉王朝的发展历程。

但是外戚势力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皇权统治的,因此这一制度是君主专制的附庸,一旦离开统治者的支持,这一制度自然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剪辑入门书籍推荐:新手小白也能... 大家好呀!如果你对视频剪辑感兴趣,但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别担心,今天我就来聊聊剪辑入门书籍那些事儿。其...
世界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文学... 在俄国文学的长河中,有一部作品如暗夜中的灯塔,照亮了人类灵魂最隐秘的角落。这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
原创 长... 前言: 万历年间,洪承畴、魏忠贤等人的掌权导致了清朝衰败,满清管理能力的不足不断加速着清朝的衰落。在...
原创 清... 导读: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充分借鉴了前朝历代的经验教训,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地...
原创 清... 识路牛羊不用牵,下来群饮碧溪泉。儿童骑马寻亡牯,只在东沟西谷边。——乾隆 清朝进入关内,建立的清朝,...
原创 如... 提到晚清时代,可能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有什么特别好的印象,这也难怪,因为晚清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五千年历...
原创 中... 伊犁问题的由来 “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林则徐 1841年林则徐被发配...
原创 三... 在西汉王朝灭亡之后没过几年,东汉就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而东汉是靠着世家大族起家,因此他们也十分倚...
原创 原... 刘关张,张飞和关羽是这三个里面战斗力最强的,是张飞和关羽。三人联手都没把吕布打下马,可见吕布是多么的...
原创 赵... 公元25年,趁势而起的西汉宗室刘秀登基称帝,他继续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 刘秀上台后,鉴于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