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御史”这一官职,尤其是那些对古代官制描写较为详尽的作品,经常会提到“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这两个职称。比如在电视剧《天下长河》中,就曾出现过某人被封为“卫左都御史”的情节。那么,左右都御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职务呢?“左右”之分仅仅是名称上的区别,还是其中隐藏了被忽视的细节呢?
首先,御史这一职称,顾名思义与“修史”有关。事实上,早在秦朝之前,御史便是史官的一个职务。史官的职责是整理和管理历史资料,记录当朝的历史事件。他们的工作性质特殊,职业道德高尚,因此,史官们不仅负责记录君主及官员的各种事迹,还要忠实无误地记录下来,以便后人查阅与了解。由于这一角色的独特性和高度的道德要求,史官往往成为了皇帝身边的重要监察者,监督官员行为的关键人物。
随着秦朝的建立,设置了三公九卿,其中御史被设为三公之一,御史大夫的职责不仅仅是负责纠察百官、进行考核弹劾,还赋予了他们一定的司法权,权力位列副相。此后的御史制度大体以秦朝为蓝本进行设立,并逐步发展与完善。在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监察体系,但在此基础上做了多次改进,设立了御史府,御史的职能逐渐独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御史府发展为“御史台”,并将“忠诚”作为御史的最高要求。隋朝时,御史台进一步脱离了宫廷,变得更加独立。到了唐代,御史台的制度更加完备,分设了“台、察、殿”三院,分别负责对不同级别的官员进行监察,并肩负着对国家政务的谏言责任。
宋代则进一步鼓励御史行使监督和弹劾权力。朝廷允许御史“风闻弹奏”,即便弹劾出现错误,御史仍不会受到严厉惩罚,这一制度给御史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度,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严格的审核标准。为了确保监察制度的有效执行,朝廷对于御史的品德和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选拔标准为“忠直志节,忠纯付国”。因此,文学作品中的御史形象大多是正直刚廉、胸怀公正的典范。
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的设立正式出现在明朝。在明朝初期,由于皇位更替等因素,御史制度和相关机构经历了多次变动,直到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御史制度才逐渐稳定下来。明代废除了延续了几百年的御史台制度,设立了督察院,将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等职务统一改为都御史,划分为左右都御史。除此之外,还设有左右副都御史和左右佥都御史等职级。都御史职责涵盖了监察百官、整肃官员纪律、审查司法案件、防止冤假错案、监督地方政务等任务。简单来说,都御史是负责监察官员、纠察百司,具有强大的权力。
然而,左右都御史的职能差异,特别是左右之分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始于清朝,清代在继承明朝的御史制度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调整。特别是出于满汉关系的考虑,清代对督察院进行了重新配置。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在人员组成和职责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明代的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不同,清代左都御史分为满汉两人,右都御史则由督抚兼任,人数和职能也做出了相应调整。此举有助于平衡满汉官员的利益,同时避免了官员冗员的问题。
因此,左都御史的职能相对明确,继续肩负着监督官员、审查案件等任务。而右都御史则较多承担了象征性角色,其主要职能已不再是监察与司法复核。督察院作为重要的监察机构,其职能与今天的检察院类似,而左都御史的地位也可以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相提并论。左都御史作为朝廷中极为重要的职位,往往是许多士人的终极职业目标。
通过历史人物的例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左都御史这一职位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例如,明代的王廷相就是左都御史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在嘉靖时期,王廷相审理了众多重大案件,并以其公正无私的风格,清理了许多官场的不正之风,他的事迹至今仍流传。清代的陈廷敬也是左都御史中的一位著名人物,他在任期间,严守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且有卓越的政治智慧。陈廷敬曾经为自己的亲家冤枉自己受贿之事,忍辱负重,最终赢得了皇帝的极高评价,康熙甚至为他写诗悼念。
这些历史人物不仅展示了左都御史这一职位的严肃性和责任感,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如何通过个人的道德操守和卓越能力,保持着制度的廉洁和公正。也许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左都御史不仅是一个职位,更是一种崇高的职责和不容违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