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俗语道“扶不起的阿斗”,在世人的映象里,刘禅刘阿斗相当于废物的代名词。那么聪明如刘备,他有四个儿子,又为什么要把自己拼搏了大半辈子的基业给刘禅呢?
刘备四子分别是刘封,刘禅,刘永,刘理。长子刘封为刘备养子,若只论实力,刘封是最有资格即位的,他是三国著名武将。刘封曾随常胜将军赵云,张飞一起出兵西川。刘封还曾出兵上庸,可以说是刘备四子中最具实力的。但他为养子,与刘备没有血缘关系,并且在关羽北伐时,不予以援兵,他自己按兵不动。后又排挤刘备手下猛将孟达,孟达无奈离开蜀地,转投魏国。诸葛亮看出此人不能留,建议刘备除掉刘封,刘封自裁。
我们可以看出若做武将,刘封是绰绰有余的,但让刘封做君王,他没有君王的气度和谋略。最后刘封自裁的下场,也是他咎由自取。我们再看刘永,刘永是刘禅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在三国史上并不出名,可能唯一较出名的就是他与刘禅的宠臣宦官黄皓不好,黄皓借自己受宠信,挑拨刘禅、刘永之间的关系,导致刘禅对刘永心生厌恶,甚至兄弟二人数十年未相见。 除此事之外,刘永并无任何闻名,刘永无闻名之才,又是次子,更不可能即位了。
再看刘理,刘理为刘备庶子,章武三年(223年)四月二十四日,刘备去世,当时的刘理不过是个年仅八岁的孩童。刘理作为一个年幼的庶子老幺就更不具备即位的资格了。而刘禅,虽然庶子(刘禅为刘备妾室甘夫人所生),但抛去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子刘封,刘禅为长子。我们古代的继承制一大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所以作为长子,刘禅是最具有继承刘备拼搏大半辈子基业资格的。
在大家的刻板印象里,刘禅是一无是处,甚至还有“乐不思蜀”的典故来取笑他。虽说刘禅并不是非常优秀的君主,但他还是有自己的闪光点的。比如在正史《魏略》中,刘禅对归降他的夏侯霸如是说
“及(夏侯)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儿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宠。”,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刘备在人情这方面还是十分通达的。并不像演义小说所写的那样,刘禅是个只会犬马声色的昏君。刘禅的大智若愚,这一点他和他父亲刘备最为相似。在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循循善诱,想让刘备说出天下英雄只有他们二人。刘备揣着明白装糊涂,反过来引曹操说。曹操无奈脱口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刘备知道曹操想要和自己争高低,他假装被惊雷吓到,以此来让曹操小看自己,放松懈怠。刘禅深得父亲真传,他在被迫携宗室迁到洛阳后,并没有嚷嚷着兴国,而是老老实实的被魏人供养着,他非常明白司马氏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亡国之君,所以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的大智若愚,保住了宗室上上下下数条人命。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刘禅是有自己的闪光点的。
刘备的四个儿子里,刘封没有血缘关系且行为放肆被赐死,刘永平平无奇,刘理又年纪尚小。综合看来,蜀君的最佳人选只有长子刘禅,所以刘备虽有四子,也只能选择刘禅。且刘禅也不是彻底的一无是处,他人情通达,也有自己父亲的大智若愚。
再以古代比较受大众认可的嫡长子继承制(刘禅虽不是嫡子,但为长子,刘备无嫡子)所以刘禅也只能是继承蜀君的唯一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