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作为明朝的死敌—清朝终于入关,进驻北京,不过不同于一般灭国王朝的悲惨命运,明朝帝王牌位不仅没有被焚毁,反而被身为异族,蛮夷的清朝统治者搬进了太庙,受到供奉,实在着实让明朝臣民大为感动,而清朝统治者之所以如此做,绝非是大发善心,原因也只有一个,那便是:稳固统治的需要。
清朝入关时的形势
清朝入关发生在公元1644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这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并随后开始北伐,到四月份已经围困北京城,崇祯皇帝无奈只能号召各路军队进京勤王,这也包括驻扎在山海关外的吴三桂军队,而清朝虽然在关外,也意识到这一巨大变故,于是倾全国之力,意图进关,瓜分点胜利果实。
之后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宣布灭亡,但李自成进京之后,对官僚进行拷掠,使得北京城内怨声载道,本已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趁机反叛,并邀请清朝军队进驻山海关,共同对抗李自成。
这对于清朝军队而言,无疑喜出望外,之后清朝军队联合吴三桂,击溃了李自成,顺利进驻北京,完成了一直以来的夙愿,而为了便于统治,清朝打出的政治口号是:吊民伐罪,为崇祯皇帝报仇。
清朝入关时供奉明朝帝王牌位的原因
清朝入关后,当时天下尚未平定,北方有李自成大顺政权,四川有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南方有南明政权,而清朝总共兵力也只有十万,全国形势错综复杂,而在这紧要关头,清朝政权中的汉族士绅,例如洪承畴、范文程等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力劝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多尔衮要供奉明朝帝王牌位,以收复人心,巩固统治。
当时的清军刚刚入关,统治尚不稳定,而明朝故土的人士还心怀明朝,痛恨李自成的农民军,所以清军处于统治的需求,不仅没有焚毁明朝帝王牌位,反而将其供奉太庙,并厚葬了崇祯皇帝,赢得了当时许多人的好感,也为政权的顺利过渡奠定了基础。
清朝稳定后仍供奉明朝帝王牌位的原因
随着清朝入关后,各个政权的被消灭,清朝统治日趋稳定,但是对于明朝帝王牌位,却始终被供奉,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显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是从明朝政权合理过度而来的。
第二则是通过明朝帝王的事迹来警告自己,例如清朝君主上课的时候,老师便会举例明武宗的例子,来警告皇子们要勤勉,不要荒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