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一个乱世大争的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革新变法的时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处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本就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代,每个国家都面临着被别国侵略吞并的风险,所以,每个国家都在探索让自己强大起来的办法。各国在不断探索中,终于发现了,想让国家强大起来,唯有变法。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要把一切推倒从来,又岂是那么容易的。变法的本质是什么?是要让老百姓“耕者有其田”,把广大的农奴解放出来。这就触动了封地领主的利益,他们又岂肯善罢甘休。那为什么有的国家成功了,有的只是昙花一现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商鞅他老人家是怎么总结的?
一、变法不深彻。
一个人已经病入膏肓了,今天腿疼,明天脚疼,后天头疼,作为一个医生你不给他找到病因,从病根上下手治疗,光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不是治标不治本嘛!
当时的各国就像是这个病人,各国的变法者就像这个医生,他们没有从根本上去变革,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当时看起来还不错,但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咱们在这儿拿魏国的变法举个例子,魏国应该是进入战国时代第一个变法的国家,魏文侯重用李悝,率先在魏国进行了改革。李悝的变法是有作用的,魏国真的通过变法强大了起来。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古人诚不欺我啊!魏国在文侯武侯两代是蒸蒸日上,真正强盛,自魏罃称王,魏国便每况愈下。
为什么魏国没有一直强大下去呢?最重要的就是,李悝的变法并不彻底。李悝助魏文侯变法,以废除井田、奖励农耕、兴旺田业为主,疏忽了封地军制、吏制、爵制、国制、民制全面变法。也就是说,李悝只是改变了社会层级中最底层的老百姓,并没有改变根本上的旧体制。
变法最主要的就是从社会体制上去变革,生产方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嘛!但是李悝并有做到,所以李悝的变法最后只能被旧体制层层蚕食,最终也只是让魏国昙花一现。
二、法令不稳定。
国家的根本治国法令必然得稳定并且长期坚持,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去调整、去完善,但是,根本性的法令是不能改变的。
比如说,国家法令规定,杀人必须偿命,这是根本法令,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坚持执行,不能更改。结果下一代,这个法令改了,杀人不用偿命,罚款就行,那国家必然会产生动乱。
所以,前代变法强国,那后代也得长久坚持,最终才能是国力一代强过一代。前代变法,后代复辟,根基不稳,必然是
兴盛得很迅速,势不可挡,灭亡的也很迅速,突如其来。
咱们在这
咱们在这儿拿楚国的吴起变法举个例子,
在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
吴起变法中,
对无功劳的贵族及其后代,实行均其爵、平其禄政策,对立有军功和其他有功人员,则授予爵禄,以解决分配不公,提高将士和新兴封建势力的积极性,在此同时,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在军事上,
收减百官和封君子孙的俸禄,以保证军队得到给养,加强训练。
吴起推行变法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然而,吴起的变法触动了权贵集团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旧贵族发动叛乱,包围王宫,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楚肃王继位后厉害了,他按照当时的律法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这样的情况下,权立也集中了,改革也没有阻力了,那你可以顺利地坚持吴起的所颁布的政策,他偏不,不仅没坚持,他还复辟了旧制度,现在听起来都觉得搞笑,楚国彻底在历史的拐点上走歪了,自此楚国再也没有真正强大起来。
所以说,法令不能稳定,没有留下一个国家应当长期信守的铁律。国家又怎么能强大起来?君主又怎么能成就千秋大业?
总结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得有与其相符合的法令保障,反之而言,正确的法令保障也必然促使生产力快速恢复和发展。旧的法令制度已经限制、甚至阻碍了社会的前进,那国家必须制定新的制度来促进发展,以达到国富民强。打破旧的规则是艰难的,也必然会有阻力,会有牺牲,但只要破茧重生之后,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