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历史上谥号文正的人为什么这么少?
创始人
2025-09-03 11:32:27
0

谥号制度,其实在周朝就已经开始了,原本设定的初衷仅是为了概括性的评价天子。

随着统治的需要,皇帝需要给予大臣荣誉,以提高其忠诚度。

于是渐渐的扩展到诸侯,再从诸侯扩展到九卿,再从九卿扩展到品级比较高的大臣。

例如我们熟知的包拯包大人,他的谥号是孝肃,秉德不回曰孝,执心决断曰肃,孝肃这个谥号就是评价比较高的,表达的是很正面的评价。

而文臣中的最高评价,就是“文正”。

有句话说,文臣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当太傅,死谥文正。生当太傅的人,每朝每代不知道有多少,然而中国封建社会这么多年,能够谥号文正的,却只有30个人。

那么,为什么这个谥号这么难呢?

谥号名称的变化

因为臣属的谥号名称一直在发展变化,而谥号最高为文正,实际上是在宋朝才正式确认下来。

像唐朝的最高谥号是“文贞”,名臣魏征就是谥号文贞。到了宋朝,因为避讳皇帝赵祯的祯字,司马光建议文贞改为文正,后面的朝代才基本沿袭了这个谥号的名称。

所以这就间接导致了文正的人少了,其实宋以前的大臣根本就没有这个谥号。

谥号量化标准的发展

谥号量化的标准发展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谥号给予的级别范围的发展,一个考核机制逐步的规范化。

关于谥号给予的范围,前文也略有提及。周朝只有周王有,而后再推广到诸侯,汉代是皇帝特批之下,还必须要是公侯身份,唐宋二品以上官网才能给予谥号,而清朝反而回收到一品及以上官员才有谥号。

而关于谥号的量化考核机制,之前大部分情况是皇帝觉得这个大臣不错,给个适当的谥号,如果大臣非常好,就给顶级谥号,但是后来就渐渐有了明确规定。

例如明朝就规定为官三年内不得有过弹劾等明文规定,并且还明文规定五年一议集中处理给官员谥号的问题。

这时候皇帝即使想给,也给不了。

谥号制度的非量化标准

如果当朝出过一个大名臣、大能臣得到文正,那后面一段时间的人就比较难,因为前者的标准太高。

这个因素到底有没有影响,估计很难有明确的证据予以考证,但是我们从时间规律上来看,还是能发现一些端倪的。

例如,北宋给了文正谥号的人有9个,这前五个人的时间差就说明了问题。

李昉公元996年病逝,谥号文正;

王旦公元1017年逝世,与李昉相差21年谥号文正;

王曾公元1038年逝世,与王旦相差21年谥号文正;

范仲淹公元1052年逝世,与王曾相差14年谥号文正;

司马光公元1086年逝世,与范仲淹相差34年谥号文正。

这前三个人基本都是21年的时间差,而范仲淹无论为政还是戍边,均是立下赫赫大功,不给文正不合适了,但是范仲淹之后没有像他这样的文武全才。

于是范仲淹之后的文臣就比较难,等到司马光得到文正,距离范仲淹就过了34年了。

关于臣属的谥号就浅浅叙述到这里,其实谥号制度主要还是用于封建皇帝用于笼络群臣使用。只是一家之言,仅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下,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的产物!

想想张居正谥号只是文忠,王阳明谥号也仅是文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若刘备打赢夷陵之战,蜀汉将面临... 刘备赢了夷陵之战,三国局势会不会“云开见月”?一方认为:那是亡羊补牢,蜀汉实力大增,说不定真能统一全...
秦始皇:中华历史的开创者与争议... 秦始皇,姓嬴名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的皇帝,他的统治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不仅结...
西汉掌权时间最长一位丞相,竟然... 西汉早期时候,张苍可是个非常重要的大人物! 虽然张苍这个名字在历史上不怎么响亮,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
原创 秦... 秦国的四雄主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他们都对秦国统一六国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看看这四...
原创 盘... 最近,河北唐山再次引发公众关注,但这次并非因好消息,而是因一起重大暴力事件,这一事件迅速将唐山置于舆...
埃及曾是阿拉伯世界的大哥,为何... 全文共5954字 | 阅读需12分钟 阿拉伯世界由22个阿拉伯人占绝对主体、通用阿拉伯语的国家组成,...
原创 历...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中曾有无数王朝兴衰更替。一个王朝是否能够长久存在,通常取决于一位聪明睿智...
原创 原... 所谓嫡长系,就是皇后与皇帝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即嫡长子。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时,太子朱标就是嫡长子,那么朱...
原创 北... 今天我们来聊一下南方楚国的衰败历史。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春秋称霸,战国争...
大禹治水的工具,考古表明并非“... 要想把事情做好,得先备好趁手的工具。大禹之所以能治好洪水,肯定离不开好的挖掘器具。想想那时候洪水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