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熟悉明史的都知道,就是朱标太子妃常氏的舅舅,也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结局非常惨,剥皮实草,朱元璋是以谋逆罪处理的,那么这个谋逆罪是怎么来的呢?接着分析。
我们知道宋朝那么烂,就是后宫被儒家士大夫控制的结果。所以朱元璋为了防止这些文官渗入,二十多个儿子,没有一个娶的是文官之女。
太子朱标娶的是常遇春的女儿,蓝玉的外甥女。二子朱樉娶的是元朝大将王保保的妹妹,三子朱?娶的是永平侯谢成的女儿,老四朱棣和十三子朱桂、二十四子朱栋分别娶了徐达的女儿。其他的那些儿子,老丈人分别是宋国公冯胜、凉国公蓝玉、信国公汤和和武定侯郭英等等等等。明朝开国的公侯几乎都是朱元璋的亲家。
朱允炆继位之后,齐泰他们俩就有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你削藩也不看看人家老丈人都是谁,你动朱元璋的儿子,就相当于向明朝的军方宣战。结果可想而知。文臣李善长封韩国公,朱元璋只嫁了一个女儿给他儿子,根本不给你干政的机会。
朱元璋娶儿媳妇,第一原则是娶功勋武将之后,和平时期没有这么多武将怎么办?“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这个进者弗受,就是朝中大臣主动送来的子女绝对不要。宁可选平民,就怕后宫出事儿。
明初那几大案,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都是针对文官的。而蓝玉案也不是说朱元璋要清洗武将,而是他要防止武将也干涉后宫。蓝玉是洪武二十六年以谋逆定的罪,夷三族,株连将近两万人。国榷和明实录的理由一样,抢人家农民田地,睡人家北元妃子等等,这都搞笑,你抢人家田地和睡人家妃子怎么他也用不上两万人吧。
洪武三十年,武定侯郭英被御史弹劾,家中仆人超编一百五十人,还牵扯到五条人命。朱元璋处理的结果是“宥之”,就是不了了之,这就说明朱元璋对这些武将是很宽仁的。洪武朝没有冤案,说蓝玉谋逆,他肯定是有事儿的。
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最有机会成为储君的应该是嫡孙朱允熥,他只比朱允炆小一岁,朱允熥的姥爷是常遇春,舅爷是蓝玉,舅舅是开国公常升,他身后是整个明朝的武将集团,而蓝玉是绝对的带头大哥。但这个情况就会让朱元璋想起一个人,就是汉朝的霍光。
朱标去世是四月。九月,朱元璋选择了外戚相对较弱的朱允炆为储君。这个时候蓝玉正好不在南京,他在四川平叛。十一月,蓝玉得胜还朝,才知道自己家孩子输给了庶出的朱允炆。
十二月,朱元璋马上加封冯胜、傅友德太子太师衔,加蓝玉、李景隆太子太傅衔、加开国公常升、全宁侯孙恪太子太保衔。这些人全都是朱允熥的铁杆儿支持者,朱元璋很清楚。这就是在安抚他们。可惜没啥用。
两个月,也就是洪武二十六年六月,蓝玉案就爆发了。开国公常升是蓝玉的外甥,朱允熥的舅舅,全宁侯孙恪是蓝玉的部下,和蓝玉当时一起论死。冯胜、傅友德是蓝玉的老大哥,因为资格太老,考虑到体面,是被赐自尽的。只有李景隆因为岁数小躲过去了,后来把朱允炆坑得死去活来。
所以蓝玉案也可以叫做朱允熥争储案。蓝玉想动朱允炆,这个定谋逆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他的队伍里还包括礼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一票文官,说明朱允熥是相当有市场的,只是朱元璋对结党这个事儿太敏感了。网上一直有一个观点,说蓝玉不死,朱允炆就不会被朱棣抢了皇位,这正好说反了。要是蓝玉活着,朱允炆死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