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贤妒能是很多人都有的心理毛病,对于普通阶层,比如被上司嫉妒了,可能升职之路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被同学同事嫉妒了,可能就会受到孤立。
为什么说是普通阶层呢?因为一个人若有大才能大才华,再加上有好机会,就很有可能受到大重用,比如刘罗锅,纪晓岚这样的大才子便是如此。
但是,即便不是普通阶层,也有可能碰到嫉贤妒能的人,而且这个人要做的,不是打压才华这么简单,而是直接取了人家的性命。
隋炀帝便是这种人。
隋炀帝杨广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诗文才情也确实过人,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经常派人到民间寻访文人雅士,带回来一起进行一番比拼。
跟帝王比水平,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糊弄的话,是欺君犯上。用真本事,万一赢了,结果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
隋炀帝在文学这块,自负得很,言语中经常带出天下第一的意思。客观讲,他的水平也的确厉害,史料上称他的行文“并存雅体,归于典制。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
炀帝做了帝王之后,一改以往的取士标准,专以诗赋取士,广罗天下文才入仕朝廷。
面对满朝百官,炀帝曾说:天下者认为我是继承皇位才拥有的四海,其实如果让我和你们竞选的话,我仍然是天子。你们说是不是啊?
炀帝这个问题一出口,低下呼啦啦全跪下了,高呼:“万岁所言,千真万确!万岁才学,天下第一!”
说是这么说,学问这玩意儿真造不了假。天下文士中确实有不少才华高于自己之人,这一点炀帝心里明白得很。
所以每次举办沙龙比赛,见到比自己强的文士,便气得不行不行的,总会想个办法非把他弄消失了不行。
有个大才子叫薛道衡,有多有才呢?《薛道衡传》中说他“年十三,讲《左氏传》,见子产相郑之功,作《国侨赞》,颇有词致,见者奇之。”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薛道衡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将《左传》讲得很好了,大有春秋郑国丞相子产的功力。他的作品《国侨赞》,文字功夫已达极致,看到的人无不赞扬称奇。
薛道衡在诗文上也享有极高的盛誉,得到了南北方的一致推崇,“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薛道衡在隋文帝时备受信任,担任机要职务多年,名声大振,就连皇太子和很多王权富贵都争相与之结交,并引以为荣。
然而,到了炀帝继位后,他的日子却不好过了起来,原因就是由于太有才了,被炀帝嫉妒了。
因为写了一篇奏章有称颂文帝的内容,炀帝便给他定了个以歌颂文帝,贬低本朝的罪名。
薛道衡临死时,炀帝还专门去了一趟,面对面问人家:“你还能写出空梁落燕泥这样的诗句吗!”
您瞅瞅,这嫉妒心有多强,人都被他定了死罪,嘴上还要占个上风。
还有一位文士,名为王胄。
王胄与叛军一同造反失败被判死罪,因为他文采过人,炀帝早就对他恨之入骨了,所以在临刑之前,也同样专门去见了王胄。
有意思的是,炀帝面对王胄,不说叛乱的罪名,却背诵了好几首王胄的诗句,最后才阴阳怪气地问了一句:“庭草无人随意绿,多好啊,以后还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吗?”
炀帝嫉贤妒能,贪图醉生梦死的日子,天下自然不会太平。
眼看自己即将玩完,唯有以诗寄情: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
诗成以后,让美人一旁吟唱,自己则闷了一罐子老白干,低着头噗嗒噗嗒地掉起了眼泪。
在生命终结前,炀帝也没忘了再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在无奈和绝望中,他写道: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