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何历史上北方统一南方容易,南方统一北方却只成功了两次?
创始人
2025-09-03 06:33:21
0

中国历史上的北伐,多不胜数,如东晋的祖逖北伐,桓温北伐,南朝梁武帝时期陈庆之北伐,南宋高宗岳飞北伐等等,可谓数不胜数。

但为什么数千年以来,仅有两次北伐成功?一是朱元璋,二是国民革命军北伐统一中国。

一、朱元璋北伐

先说说朱元璋北伐。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穷苦人出身,从小没读过什么书,但在军事上他绝对是个天才。

朱元璋反抗蒙元的第一步是先取得南京,建立江南政权。

这个时候朱元璋仅仅占据江苏一带。第二步,朱元璋就开始对原先一同抗元的友军下手,他先消灭陈友谅取得湖广,江西。然后消灭张士诚和方国珍占领的浙江一带。

这样从江南到荆襄的整个南方地区,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下了。在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之后,下一步朱元璋的目标就是北方的元帝国,至于怎么灭掉元朝,在当时有两种方案。

其中一种,就是常遇春提出的长驱直入直捣元大都,张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这种方案太冒进。

他认为,从江南穿过山东和中原深入河北,风险太大,元朝在大都经营百年,城池坚固,一旦不能速取,大军就会陷入孤军深入,没有补给的困境。

一旦驻守中原、山东和河北的元军切断后路,到时候进退两难,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朱元璋没有采取这种冒进的方法,而是采取稳扎稳打的方式。

中原四面都连接着元朝的地盘,不好打,而山东只有西边和中原相连,所以朱元璋就先打山东再取中原。这样一来,函谷关以东,黄河以南就都属于朱元璋的地盘了。

按常理来说,在占据山东和中原后,朱元璋该北渡黄河直逼元大都了,但他不敢这样做,因为还有一个关键的地方没有解决,那就是关中。

如果朱元璋贸然北上,关中的元军就会东出潼关,抄他的后路。所以朱元璋没有急着北上,而是在平定中原之后去抢占潼关。

在占据了潼关后,朱元璋又派重兵把守,把关中的元军堵死在里头。然后挥师北上,一举攻下大都,这时候元朝大势已去,只能退守大漠。

最后朱元璋从大都开始,向西逐步收复山西、关中以及陇右,统一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

孤证不立。复盘了朱元璋北伐成功的过程后,再来分析国民政府北伐成功的过程,两相对比,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二、国民革命军北伐

革命党北伐时,岭南已经开发出来,特别是广州沿海一带在鸦片战争以后,作为港口城市逐渐发展起来了,所以这一次北伐的大本营在广东。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在南京成立了民国政府,但民国政府实际统治范围很小,仅限于江苏一带,其他各个地方都是打着反清的旗号,形成事实上的独立。

最主要的是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掌控着清政府的实际大权,谁都无法忽视这股庞大的力量。如果袁世凯支持清政府,那么革命党的前景堪忧,如果袁世凯倒向革命党,那清政府就毫无还手之力,经过一番交涉,为了国民革命的成功,孙中山决定让出大总统的位置。

随后袁世凯逼清帝退位,于是满清王朝就这样终结了。袁世凯站到了革命的一边,但这只是一时的,或者说是表面的。

官僚出身的袁世凯并不懂什么叫革命,更不懂什么叫共和。他已经习惯了官僚政治,搞权谋那一套,于是收买议员,操纵国会,最终把自己搞成了终身总统。

这还不满足,在一帮马屁精的鼓动下,袁世凯最终公然复辟称帝。于是全国一片讨伐声,袁世凯在一片讨伐声中病逝。

他手下的北洋军阀分裂成直系,和皖系,其他几个地方也在这个时候相继形成各路军阀。

为争夺地盘,扩充实力,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中国又进入了乱世。要结束乱世,人们只能指望革命党,但这个时候孙中山已经过世,革命党也改组成了国民党。

于是国民党在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以黄埔军校为基础组建了国民革命军,在全国的一片呼声,中国民革命军经过一番准备就准备北进,统一全国。

当时的形势是国民党占据岭南;孙传芳占据江东和两淮;吴佩孚占据荆襄、河南、河北;张作霖占据东北、平津和山东;还有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也割据一方。

1927年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接管了位于湖北的英国租界,北伐军从岭南北上,第一个目标肯定是占据荆襄地区,然后顺江而下,控制江东,再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然后再图谋中原。

荆襄地区是吴佩孚的地盘,江东是孙传芳的地盘,国民革命军如果同时和两路军阀作战,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所以,国民革命军最先采取的策略是利用各军阀之间的矛盾,打击吴佩孚,稳住孙传芳,而这个时候,掌控着北京政府的张作霖,也希望利用北伐军的力量削弱吴佩孚的实力,江东的孙传芳也乐得坐山观虎斗,保持中立,更难得的是吴佩孚的主力去西北攻打冯玉祥了,长江沿线兵力空虚。

国民革命军瞅准时机,毅然北上,三个月后,国民革命军经过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席卷湖广,占领了湖南全部和湖北大部。

这个时候孙传芳坐不住了,一看形势不妙,急忙从苏浙皖调兵进入江西,进攻湖南,国民革命军一看正好,也省得再假惺惺地哄着你玩了,反正荆襄已经拿下,和广东连成一片,干脆撕破脸,顺江而下进攻江南。

从1926年8月到第2年3月,历时半年多,国民革命军基本拿下了江南和两淮。这样整个中国的南方地区都在国民革命军的控制下,形势一片大好,眼看马上就可以挺进中原,胜利在望。

但恰好在这个时候,革命军内部出了问题,这就是宁汉分裂。

宁汉分裂的大致的过程是,北伐初始,国共合作,到了武汉革命党就把政府迁到了武汉,因为武汉是辛亥革命的首发地。

在占领整个长江中下游之后,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开始清党,把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左派清理出了革命军的队伍,并在南京另立了一个国民政府。

宁汉分流后,北伐大业只能暂停,最后汪精卫掌控的武汉国民政府也背叛了革命,发动七一五政变,并迁都到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二为一,这就是宁汉合流。

于此同时,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宁汉合流后,蒋介石继续担任北伐军总司令,革命军继续北上,占领了河南。这个时候西北的冯玉祥宣布加入革命军,山西的阎锡山也宣布加入革命军,两人都接受蒋介石的指挥。

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军发起全线总攻,紧接着占领了山东,并对北京形成了合围之势,张作霖一看情况不妙,仓皇退出北京,想回到东北老家,结果在到达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给炸死。

北伐军顺利地进入了北京,半年后张学良在东北通电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终于成功,国民政府形式上已经统一全国。

三、为什么千年来只有两次北伐成功?

说完两次北伐之后,我们再来说一说为什么在中国的历史上大多数时候,都是北方统一南方,只有这两次是南方统一北方。

先说地理上的因素。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是以中原为核心,南方是以江南为大本营,如果发生南北战争,北方先天具有绝对的地理优势。

我们知道南北双方的争夺焦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襄阳,一个是江淮。中原地处平原,在这两点之间奔走来往很便捷,距离近,都是平原,北方又多以骑兵为主,历来打仗都不是只攻一点,声东击西是常用的方法。

而南方要在这两点之间互相支应就困难得多,从江南到江淮还好说有,运河相连,运兵运粮都容易。

但从南京到襄阳就非常不便了,先逆长江而上,再逆汉水而上,行船困难不说,路途又远,两边一旦打起来,北方可以声东击西,南方只能疲于奔命,时间一长南方消耗不起,只能以失败告终,所以中国历史上王师北定中原日的例子很少看到。

而上文分析的两次北伐成功并非偶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发生在宋朝以后,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宋朝以后,南方不仅在经济上超过了北方,最关键的是江南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打仗不光是靠经济军事这些硬实力,还要靠文化这一软实力。

宋朝以后,在中国人的心中,江南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江南政权自然就代表着正统,这是文化因素。

还有一个是军事因素。历来北方都是以骑兵制胜,但是在元朝的时候,蒙古人把马场开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南方也产马,也有了骑兵,北方在兵种上就不再具备优势了。到了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候,已经到了热兵器时代,双方在兵种上也是旗鼓相当。

所以,两次北伐之时,虽然北方仍具有地理上的优势,但在文化,和经济上已经落后于南方,北伐才有成功的可能。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从宋朝以后一直到国民革命军北伐,南北双方各胜了两次。北方是蒙古人,和满族人各入主中原,南方一次是朱元璋北伐成功,一次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一次,如果把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也算在内的话,也是南北各胜一次。

所以说,在宋朝以前北方占尽地理文化经济方面的优势,南方不是对手,但在宋朝以后南北已经不分伯仲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学习手记|这里有我们的昨天今天...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如今,回望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公开活动...
原创 清... 清代是少数民族掌权的时期,因此其朝廷和官员的称谓自然带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从中央到地方,官职名称繁...
情境剧《国宝辽宁》 让文物从展... 由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辽宁省博物馆联合打造的情境剧《国宝辽宁》于18日晚在辽宁大剧院迎来首演...
原创 清... 百余年前,照相术从西方传入中国,带来了对现实的全新记录方式。镜头的背后,是这个古老国度经历剧变的印记...
原创 战...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山东六国被秦国所灭,六国自身也应为其命运承担相当大的责任。回望战国...
原创 舜... 舜摄政期间,天下有“四大罪人”,分别是共工、驩兜、三苗与鲧。舜对这四个罪族进行了流放和迁徙,但唯独对...
走进文化芯片,看历史和文物“活... 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韶关市博物馆、韶州历史...
原创 清... “文正”是一个极为尊贵的谥号,在清朝历史中,仅有八位大臣获得过这个荣誉。无论是作为国家重臣,还是帝王...
原创 日... 日本人为什么不怕有假币呢?原因有两个:一是日币的制作极难被伪造,二是日本人的诚信。 日元属于合成纸...
学者马攸宁携《楼兰六百年》莅津... 王昌龄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楼兰,古代诗人投笔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