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1856年6月30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
1856年6月30日,辜鸿铭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因而从小便开始接受西式教育。17岁时,他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院,师从卡莱尔专攻西方文学专业。1877年春,以优异成绩获得文学硕士学位。而后又到德国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并到法国巴黎、意大利等地游学 。
1885年,辜鸿铭前往中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自此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担任“通译”。1913年,辜鸿铭和泰戈尔一起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17年初,蔡元培担任校长,邀请辜鸿铭到北京大学讲堂授课。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病逝。
辜鸿铭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俄等9种语言 [20],获13个博士学位,是清朝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