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历史书中看到,秦汉时期的军队人数动辄百万。然而,这样的说法是真的吗?一个普通的县城真的能从地方调动出这么多士兵吗?不要急,让我们通过出土的秦汉简牍来探讨一下,看看当时一个县能调动多少兵力。
要了解古代一个县能动员多少兵力,我们可以从考古学发现的资料开始。比如,山东青岛土山屯出土的汉简《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就给我们提供了当时一个大县的情况。堂邑县当时人口达到十三万多人,每月可以调动1436名更卒,即定期轮换的劳役兵。这些兵员并不是常驻的士兵,而是根据需要临时召集起来的。每年,堂邑县可以调动大约1.7万兵力,但这些兵员通常只会按需出动,并不是全年都服役。 从这些简文中,我们还得知,堂邑县的武器库里存有超过27万件兵器,其中大约有23万件仍然完好,剩下的也大多数可以修复继续使用。尽管这些兵器数量庞大,但种类繁多,包括刀剑、盾牌、弓弩等。根据这些兵器的数量,堂邑县能够调动约1900至2500名士兵来武装这些兵器,而其中还包括了414名专门训练的楼船士,也就是类似水军的士兵,主要从事水上作战。 除了堂邑县,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出土的简牍中了解更多的细节。比如,里耶秦简和虎溪山汉简中分别记录了迁陵县和其他县的武器储备情况。里耶秦简提到,迁陵县的武库存有349件甲胄,251把弩和戟,49,000支箭矢。而虎溪山汉简则记录了5.5万支箭和254件甲胄。这些资料表明,一个县的武器储备足够武装大约500人,并且大约有70%的士兵能够穿上甲胄,增强了他们的作战能力。 这些简牍还揭示了武器种类和数量对于县级武库实际战斗力的重要性。例如,迁陵县的武器可以装备起一支约500人的小型军队,具备一定的战斗能力,足够应对地方性的小规模战争或防守任务。 在汉代,除了普通步兵的武器外,地方武库还储存了一些特殊兵种的装备,譬如楼船士。这些士兵类似于古代的海军,不仅需要掌握航行技巧,还要精通弓箭和近战技能。楼船士主要负责水上作战,但他们在陆地上也能作为步兵参与作战。根据当时的记载,楼船士的地位相当高,虽然数量不多,但其战斗力强大。堂邑县储备的楼船士人数为414人,这些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部队能够在各种战斗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既然一个县的兵力看似有限,为什么历史上却经常提到百万大军呢?这其实与古代战争的宣传手法有关。在战争时期,许多国家或军队为了震慑敌人或鼓舞士气,往往会夸大自己的兵力。然而,从现有的简牍来看,秦汉时期的真实兵力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庞大。实际上,一个县的兵力大多数时候是用于地方防卫或小规模冲突,而不是用于大规模的战争。 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迁陵县武库,虽然有足够的武器装备500人左右的军队,但这支军队的规模并不适合参与大型的战役。虎溪山汉简中的另一个县的武库储备情况也类似,能够支持一支500人左右的部队。相比之下,一些大县如堂邑县可以动员更多的兵力,大约能达到两三千人,但这些武器仍主要是用于地方的防卫或局部冲突。 从这些资料来看,秦汉时期的地方武库储备更多是为地方治安和防御服务,而不是为了打击大规模敌人。在这方面,中央武库则与地方武库有所不同。中央政府的武库储备非常庞大。例如,尹湾汉简《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记录了一个大型中央武库的情况,储存了超过60万件弓弩、1200万支箭矢、14万多件甲胄以及大量的刀剑和盾牌。这些武器足以武装起一支十万人的军队。然而,中央武库的武器主要用于国家级的大型战役或皇室防卫,并不会分发到地方。因此,中央的兵力储备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地方的动员能力。 通过这些出土的简牍材料,我们可以推测,秦汉时期一个县的实际动员能力是有限的。例如,堂邑县虽然有超过27万件兵器,但每月能调动的更卒人数只有1436人,楼船士则有414人。即使在战争时期,最多也只能动员大约3000人。虽然武器数量庞大,但即使是在地方防卫和小规模冲突中,动员人数也很难达到历史上所谓的百万大军。总之,从秦汉时期的简牍记载来看,所谓的百万大军更多是夸张的宣传手法。一个县的武库储备武装的士兵大多在几百到几千之间,而且披甲士兵占比也不算高。即使是中央武库的兵器储备,再庞大的数量也无法改变地方动员能力有限的现实。换句话说,虽然历史上提到的百万大军有时被夸大,但古代确实有一些能够调动精锐部队的地方军队。这些地方的军队在地方战斗或防卫中,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