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明朝在对前代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出来的结论,也有情感和不自信的成分在其中。在自信豪迈的汉朝、唐朝时期,中原政权就与游牧民族联姻,称之为“和亲”政策。汉朝先用和亲政策争取时间,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就是用于对匈奴和亲而出名,在汉武帝时发动大规模反击,一举打垮匈奴。武德充沛的唐朝也曾以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
宋代因为打不过金朝,大批的皇室女人被俘虏去受尽凌辱折磨,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成为一直耻辱的象征,因此对“和亲”政策自然有心理阴影。
但在孱弱的宋朝被蒙古灭亡之后的明朝,士大夫阶层对此就敏感起来,女人出门口都不被允许,要女人缠足搞了个“三寸金莲”出来。而“和亲”政策被认为是用女人去向敌人求和而卑躬屈膝的耻辱行为,却最后因武力打不过还是得投降或灭亡,那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搞什么“和亲”了,不再向朝廷建议进行“和亲”政策。不提出“和亲”政策建议在明朝知识分子中也成了一个政治正确。
在与反抗蒙古统治中崛起的明朝皇室面对游牧民族也坚定地秉持“三不”的原则,即“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朱棣还给加上一条“天子守国门”,有明一朝的君主,不管英明昏庸都践行了这些原则。
因此有明一代,都没有与北方的蒙古进行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