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德平
“启德”,相信是绝大部分香港人耳熟能详的二字。昔日,我们会联想到“启德机场”;而今日,则会想到“港铁启德站”、“启德发展计划”。然而,要说到“启德”二字的来源,大家都未必会想到何启(1859-1914)和区德(1840-1920),更不会到启德营业有限公司(TheKaiTackLandInvestmentCo.Ltd.)。
辛亥革命后,大批民界移居香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众忧虑内地政局动荡,纷纷移居香港。香港首位华人大律师、定例局(立法会前身)首位华人议员伍廷芳(1842-1922)倡议在九龙湾填海,兴建华人高尚住宅区。
当时从内地到港的民众,不乏富人,所以这计划颇得绅商认同。而负责推动这项计划的人,就是伍廷芳妻舅何启。1912年,何启向一众绅商亲友提出这个计划,并得到区德、张心湖、曹善允等士绅大力支持。(赵雨乐、锺宝贤:《香港地区史研究之一九龙城》)
九龙湾的地理优势
事实上,九龙湾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住宅。从地理角度看,九龙湾属“背山面水”之格,地处内湾,北有白鹤山、狮子山背靠,西南又有宋王台圣山围绕,就是不会风水,都知道此地定是冬暖夏凉。而且,九龙湾刚好越过界限街,既不属于1860年《北京条约》订立的割让范围,也相对邻近是时香港的经济、政治核心,所以从政治角度看,也是极佳的地点。
启德营业有限公司
1912年,何启率先展开土地勘察工作。其后,1914年,何启伙同区德,以及曹善允、周少岐、周寿臣、伍朝枢和张心湖等一批华商合组“启德营业有限公司”,正式向港英政府提交有关建议书。“启德”公司一名,就是从领头的何启、区德二人的名字得来。
可是,计划提交了以后,港英政府起初没有积极回应,因为当时他们曾一度考虑在九龙湾兴建无线电站。后来,港英政府决定放弃了无线电站,所以在同年5月,时任港督梅干尼告知何启乐意研究其计划。(赵雨乐、锺宝贤:《香港地区史研究之一九龙城》)
何启病逝,区德挂帅
可惜天不假年,2个月后,即1914年7月何启突然心脏病发逝世。“启德公司”折损一帅,只好由区德继续推行这个计划。这里要注意的是,关于“启德营业有限公司”成立的时间,有说是何启生前,有说是何启病故后。无论如何,何启绝对是该公司的重要舵手。
区德成为了“启德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而曹善允则是股东兼公司代表律师,负责与政府商讨发展计划。1914年11月,曹善允去信港英政府磋商,指出该计划的重要性:“满清政府倒台后,中国国内局势动荡,有必要为大批到来香港的华人提供舒适的住所,借此可令他们定居香港,投资发展本地经济”(饶玖才:《香港的地名与地方历史(上)——港岛与九龙》)。1915年12月港英政府同意,正式批准九龙湾填海建屋计划。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