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号称“小太宗”的唐宪宗任用武元衡、裴度、李绛、杜黄裳等名臣,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再加上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主动归顺的狗屎运气,武力平定西川刘辟、淮西吴元济、淄青李师道叛乱,降服幽州刘总、承德王承宗,实现了唐朝的再次统一。如果唐宪宗多活个十年,很可能像汉宣帝那样实现中兴!可惜唐宪宗功成名就后,陷入了追究长生的帝王怪圈,因为服用丹药在年富力强的时候驾崩,而继位者唐穆宗醉心于游玩作乐,任用的宰相萧俛、段文昌缺乏治国才能和战略眼光,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因为三个骚操作,将唐宪宗十五年的努力毁于一旦,朝廷彻底的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三个骚操作。
一、在没有完全控制藩镇的情况下,机械的学习周武王偃武修文,要求藩镇每年削减百分之八的兵力。
武王伐纣结束后,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向百姓传递不再打仗的信息,以稳定当时天下的人心。宰相萧俛和段文昌都是翰林出身,也就是知识分子出身,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一个特点就是崇古,推崇尧舜禹和周朝的礼法,认为是治国的最高标准。唐宪宗平定藩镇后,萧俛和段文昌认为天下已经太平了,应该学习周武王偃武修文,逐渐减少天下的兵马,以达到天下休养生息的目的。
于是他们给唐穆宗上了奏章,建议向藩镇下达密诏,要求藩镇每年一百人中必须有八人逃、死,实际上就是要求藩镇每年削减百分之八的兵力!唐穆宗刚刚登基,也不知道个轻重,就同意了他们的奏章。这完全是一个机械学习周武王的昏招!周武王归马放牛只是一个姿态而已,在这背后周朝强大的军队,即成周八师和西六师,可以击败当时天下任何一个诸侯。而且武王伐纣不久,周公就平定了管蔡的叛乱!而这时的唐朝虽然暂时降服了藩镇,但是并没有消除各地藩镇,节度使仍然拥有强大的实力,这个时候强行削减藩镇兵力,如果逼急了完全可能再次对抗朝廷!
同时,也让藩镇士兵有了强烈的兔死狗烹被抛弃了的感觉,失去了在军队中的人心!最关键的问题是唐朝府兵制败坏以后,各个藩镇的士兵都是雇佣兵,也就是职业军人,都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除了打仗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密诏下达以后,各个藩镇都有大量的退伍军人,这些军人又不会种田,对朝廷的怨气非常大,于是就全部聚集在山林成为了土匪!河朔藩镇再次叛乱以后,全部投靠了幽州的朱克融和魏博的王庭凑,大大增强了叛乱藩镇的实力!而忠于朝廷的藩镇由于削减了兵力,又面临着兵力不足的囧镜,临时招募的士兵战斗力又非常的低下,所以再也没有能够平定河朔藩镇的叛乱!
二、河朔藩镇无原则的换防,使得忠于朝廷的田弘正惨死承德,朝廷同时丧失了对魏博节和承德两个藩镇的控制。
公元820年十月,承德节度使王承宗去世,承德共同推立了王承宗的弟弟王承元出任留后。王承元有点像魏博的田弘正,是一个十足的忠军派,认为藩镇不能自己决定节度使的任命,应该由朝廷决定人选,所以不允许承德将领称呼其为留后,要等着朝廷的任命。知晓了王承宗去世和王承元的态度之后,萧俛和段文昌常的高兴,认为更改王氏家族世袭成德节度使的机会来临了,只要将王承元调离成德,任命一个忠于朝廷的新节度使,就可以完全控制成德了。
因此,萧俛和段文昌决定对河朔藩镇的节度使进行调整,决定让一直忠于朝廷的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任成德节度使,神策军出身、活捉了淮西吴元济的李朔任魏博节度使,而成德自己推举的王承元任义成节度使。这个调整看似十分有道理,不但可以提升朝廷的在河朔地区的权威,还可以打破安史之乱以来藩镇自行确定继任者的惯例!但不符合唐朝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牙兵集团的形成,河朔地区的节度使已经不能够完全掌控藩镇了,节度使更像是牙兵集团的利益代言人了,如果节度使维护牙兵集团利益,大家就会拥护他;相反如果损害了牙兵集团的利益,那么牙兵集团就会毫不客气的推翻节度使,另外推举新的节度使。
那么牙兵集团到底是个什么组织呢?原来安史叛将田承嗣受朝廷招安以后,被任命为魏博防御使,成为了一方诸侯。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田承嗣在军队中挑选了一批身体强壮、武艺高强的士兵作为牙兵,给予较好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打仗时就作为精锐使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各个藩镇纷纷效仿建立了自己的牙兵部队。而牙兵建立以后,由于政治、经济待遇高,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后来又大范围相互通婚,很快形成了一个可以左右藩镇的牙兵组织,成为了藩镇的实际控制人。唐朝大范围的调整河朔地区节度使,显然损害了牙兵集团的利益,受到了牙兵集团的强烈不满。
其中成德知道朝廷任命后,藩镇的将领集体拒绝接受朝廷命令,不让王承元移镇义成,王承元散尽家财以后才勉强离开成德,但是显然整个成德的牙兵集团是非常不满意朝廷的安排的!田弘正也非常的清楚成德的形势,所以他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同意其从魏博带着两千亲兵到成德,以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而这两千亲兵的钱粮就由朝廷负责供养,可是朝廷竟然没有同意,田弘正的四次上书都被驳回!不得已田弘正只好把这两千亲兵遣回了魏博。结果成德牙兵在王庭凑的煽动下,将田弘正一家老小三百多人全部杀害,王庭凑自任成德留后,发动了叛乱。而魏博在李朔去世后,朝廷任命田弘正之子田布为魏博节度使,但很快就在史宪成的煽动下自杀,史宪成成为魏博节度使,遵从河朔地区以前的作法,维护牙兵集团的利益,暗中同朝廷作对。就这样唐朝失去了对魏博和成德两个藩镇的制约。
三、拒绝了幽州节度使刘总分化幽州的建议,派遣不了解幽州风俗的张弘靖为节度使,引发了幽州朱克融叛乱。
幽州靠近北方游牧民族,民风十分的彪悍,幽州节度使是唐朝历史上实力最强的藩镇,也是安史之乱的发源地。唐宪宗平定李师道之后,幽州节度使刘总担心挥师北上,就投归顺朝廷。由于刘总是通过杀害父亲刘济和哥哥刘琨做上幽州节度使的,内心十分的不安和恐惧,尤其是在归顺了朝廷以后,总是感觉到父亲和哥哥来找他报仇,所以刘总准备辞去幽州节度使,出家成为和尚。
在刘总出家之前,向朝廷奏请将幽州分为三个藩镇,以幽、涿、营为一道,建议任命张弘靖为节度使;平、蓟、妫、檀为一道,请任命平卢节度使薛平为节度使;瀛、莫为一道,请除权知京兆尹卢士玫为观察使。然后刘总又将麾下有功伉健难制的硃克融等将领,送到长安请求提拔为京官。当时地方的官员如果能够到长安做官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在人们眼中无异于登仙!如果朱克融等真的做了京官,那么就会在幽州形成非标好的示范效应,幽州的将士势必会非常羡慕,争相报效朝廷以取得京官的机会。刘总这个安排可以说非常的好,能想到的刘总都想到了。如果朝廷按照刘总的建议去做,将幽州一分为三,把朱克融等悍将留在长安,幽州势必就丧失了同朝廷对抗的能力。
但是唐穆宗没有同意刘总的建议,没有将幽州一分为三,也没有提拔朱克融等做京官,只是任命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朱克融等没有被提拔为京官,只好随着张弘靖回到了幽州,内心十分的不满意和愤怒!而张弘靖出身高贵,到了幽州以后做出了高高在上的样子,一点也不平易近人。而幽州的风俗是节度使同将士同甘共苦,张弘靖的作风无疑更加让幽州将士心存不满。一天幽州一个小将骑马冲撞了张弘靖队伍,都虞候想着在军中仗击小将,引发了幽州将士的作乱,共同推举了朱克融作为节度使,公然同朝廷作对。唐朝丧失了对幽州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