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封建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中,历朝历代都有专属的制度和官吏选拔条件。在封建制度中就存在着一些宗室成员和王族功臣分封土地的现象,这种形态意识占据着当时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体制,不断地宣扬一些道德内容。在这种制度下,封建社会有多个不同的阶层。
在历朝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官吏相应地不同等级,官吏大多数是通过选拔体制进行划分的。大约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选拔官吏的体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为了能够争强争霸,纷纷改变了官爵世袭的制度,不断地通过选贤任能,论功行赏的制度增强实力。
官吏选拔制度
在封建官吏选拔制度中,官吏的等级也在不断地划分,比如魏晋南北朝时主要推行的就是九品中正制,通过这种制度来选择管理人才,评定出品级。这种选拔制度就是根据德才和门第将士人分成了9个等级,从一品到九品进行评定。
到了大清王朝时期,之前的一些官吏选拔制度依然被延续下来,因为受到这些制度的影响,面对大臣有立功的事迹,皇帝便会为大臣加官进爵,比如上次某大臣封双眼花翎,这就意味着对方是立了功,得到了欣赏的。皇帝对大臣行赏时,总是喜欢赏双眼花翎,但还有单眼或者三眼花翎。事实上,官员的花翎眼数不同的话,那么级别也是不一样的。
官帽装饰详细划分
在古时候,做了官的人都有官帽等级区分的,通过他们佩戴的官帽就可以得知这些官员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份。在大清王朝时就有着不同等级的官帽,在官帽上免费设置花翎,这种装饰也是大清王朝特有的一种官帽方式。这些装饰中采用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上面所使用的花翎眼数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最终代表的官位意义是不一样的。
在这些官帽中使用的花翎是作为装饰品的,它们都是使用孔雀翎制作而成的。因为孔雀的羽毛是非常丰富,再加上颜色十分艳丽,就被古人用来制作官帽装饰品。但是用孔雀羽毛做装饰品的时候,同样使用的孔雀羽毛,做官帽时却对其进行了十分详细的区分。在大清王朝的官场之上,一根玉孔雀羽毛其实就是一张行走的名片,到底处于什么地位,一根孔雀翎便可以说明。
用晕目数量区分官位高低
尽管六品以上的官员佩戴的都是花翎,这些装饰物品都是孔雀翎制作而成的,但是细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花翎上面的“晕目”数量是不一样的,数量不同也就象征着官员的等级是不一样的。
孔雀翎上的圆圈看起来像眼睛一样,在清朝时期官方称之为“眼”。在官员佩戴的帽子上面,因为有不同的元素,自然而然就将官员品级区分开来,在众多帝王眼中,花翎的眼数是区分官员等级的重要标志。
比如,单眼花翎,这种等级的官帽使用的是单枝孔雀尾翎,其长度达到了36厘米,佩戴这种官帽的官员只有是五品以上的内大臣,或者担任前锋营以及护军营的统领才可以佩戴。而且能够佩戴这种官帽的人必须是满洲正白旗或者正黄旗的人。
双眼花翎是采用两只孔雀羽毛叠续在一起打造的,佩戴在官帽后方的基础长度为33厘米,能够佩戴这种官帽的人都是一些黄金贵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黄金贵族都可以佩戴,必须达到相应的等级和身份,特别是宗亲,必须要在10岁之后,在满足这个年龄要求之后,还必须要经过多方面的考核,经过考核成绩合格的话,才有资格佩戴。
之外,三眼花翎是最受人关注的,因为能够佩戴这种帽子的人少之又少,在整个王朝除了皇帝之外,只有最为尊贵的人才有资格佩戴。大多数情况下是立了大功的臣子或者是皇室贝子或者嫡生公主的驸马才有资格佩戴,其他人是没有资格来佩戴这种冠帽的。
总结:
不过,在清朝官场中,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有资格佩戴孔雀羽毛制作的官帽。六品以下的官员,他们官帽上面使用的蓝翎,其实就是经过染色之后镶嵌在上面的,这种冠翎采用的是鹖鸟羽毛,将这些羽毛染成蓝色之后,制作成为六品以下的官员的官帽装饰品,花翎的级别要比蓝翎高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