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五年仲春,东海王司马越,病死于河南项城。与此同时,刘汉将领石勒率兵攻占宁平城,并在宁平之战中射杀了为司马越送葬的十余万晋军士兵。同时,石勒还俘获了王衍、襄阳王司马范、齐王司马超等一干晋室重臣,最后石勒更将东海王司马越的尸体挖出焚烧,至此,祸乱中原的“八王之乱”终于落下帷幕。
从晋惠帝元康元年到晋怀帝永嘉五年,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与皇后贾南风,合谋杀死辅国国丈杨俊,再到东海王司马越死后被焚,这场跨越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给初生的西晋王朝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在短短五十年的国祚中,这场源于封国藩王互相争夺,中央权力的贵族变乱,几乎就是西晋朝廷短命的最直接原因。
回望西晋的立国故事,这场起于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争斗,似乎早在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就已经种下祸根。谈到晋武帝司马炎,与其说他是开国君主,毋宁说是守成君主更为合适。从司马家族的发家史,不难看出,司马家属于典型的“下山摘桃子”;司马家先是摘了曹魏家的桃子,借助曹魏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轻松消灭了一息尚存的蜀汉政权;随后司马炎继续摘桃子,总算灭了孙吴政权统一了中国。
司马炎建立西晋后,总结曹魏政权兴亡教训,认为曹魏政权之所以被自己家“摘桃子”,原因在于曹魏摧残骨肉,以致于宗室凋落,孤立无援。因此司马炎开始分封诸侯王,想借宗室力量屛护中央,以防政权被别人“摘桃子”;同时他还接受近臣杨珧的建议:“古时封建诸侯,实为屏藩王室起见,今诸王公皆在京师,实与古意未合,应一律遣使出镇,俾就外藩。且异姓诸将,散屯边疆,皆非可恃,宜用亲戚,隐为监视”,将分封的藩王,纷纷赶出京师,到各自的藩国就任。
分封藩国的确有利于拱卫中央,但也会带来藩王叛乱的问题,西汉“七国之乱”就是殷鉴,这类问题连我们凡夫俗子都能想到,司马炎更是洞若观火。为了能让皇位在自己直系子孙中传承,司马炎采取措施限制藩王权力,比如将藩国分为三等,等级不同配置军队数量不同:大国置三军,共五千人;次国二军,共三千人;小国一军,共一千五百人;在藩国财权方面,规定藩国只能收取税赋的三分之一,其余要上缴国库;在藩国人事使用方面,核心官员要由朝廷任免,这些人协助藩王治理藩国,同时负责监视藩王。
按司马炎的想法,经过这番设计,中央就控制住了藩国的军事、财政和人事。藩王就无法对朝廷造成有效威胁,但司马炎错看了人心,低估了欲望。权力欲望就像锁在瓶里的空气,一旦瓶子打开,就会扩散得无边无形。
当然藩王环伺只是导致“八王之乱”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是司马炎没能给新生的帝国选择合适的继承人。司马炎晚年,皇位继承人有两个,一个是皇太子司马衷,一个是皇弟司马攸(封齐王)。先说司马攸,他也是司马昭的儿子,而且他在朝臣中的名声很好,当初司马昭本意是要立司马攸,奈何司马炎是长子。
当时包括卫瓘、张华这样的重臣,都倾向于让司马攸继承皇位。而且与太子司马衷相比,司马攸的优势太明显了。太子司马衷是个白痴,当时朝廷内外无人不知,只是大家都比较委婉,不说他傻而是“淳古”。
可是司马炎执意要扶傻儿子当皇帝,因为他想把皇位留给自己的直系子孙。司马衷虽然傻,但他有个聪明伶俐的儿子司马遹。司马炎特别喜欢这孩子,说他像祖父司马懿,一直想把皇位留给他。也就是说,司马炎想玩“曲线救国”那一套,让先当上皇帝的大傻带动小聪明,最终实现皇位的顺利传承。
如此一来,选择辅政大臣就变得十分重要,只有选择合适的辅政大臣,才能确保司马衷能顺利把皇位传到司马遹手中;相反,如果辅政大臣选择不当,就会出问题。事实上,八王之乱的口子,也就是从这里撕开的。
结果巧得很,司马炎选择了两个最平庸的辅政大臣,一个是他的岳父杨俊,一个是他的叔叔司马亮。之所以这样选择,司马炎有着自己的考虑,杨俊是皇后的父亲,也就是外戚势力代表;而司马亮则是众藩王中资格较老的,明显司马炎是想在外戚和宗室之间达成某种平衡。或许会有人说,既然想要制衡两方势力,为什么不从两个阵营中选出较有能力的。当然也好理解,能力强的人,想法就会多,别说辅政了可能直接就上位了;庸人虽然能力差,但好在是听话不惹事。
就此导致“八王之乱”的内、外条件都已具备,只欠一个导火索。司马炎很快就找到了导火索,他给傻太子娶了一个叫“贾南风”的太子妃。贾南风堪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后宫妖后”,长得虽然丑,但是权利欲望大;权力欲望大就算了,还很有心机。权力欲熏心的贾南风,不安于权力被杨俊一族掌握,于是暗里联系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进京勤王,处理了杨俊一族。随后贾南风又联合司马玮,转头灭了司马亮;最后贾南风又以司马玮矫诏,肆意杀害朝廷重臣为借口处理了司马玮。
就此,“八王之乱”的大戏拉开帷幕,正式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