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唐朝,曾经有两个人越过重重的高山和河流,经历了无数辛苦到达恒河平原。只是第一个人带去的是两国之间的和平和文化交流,而第二个人则给该地区带去了战乱,使辽阔平原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恢复到从前的统一状态。第一个人我们非常熟悉了,就是玄奘。第二个人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人物:王玄策。
王玄策的早期经历,没有详细的文献资料提及。只知道他是文官出身,曾经当过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后来,他则成为了一位外交人员,先是在贞观十七年的时候承担过一次出行任务,送印度一个小国的使节回到自己国家。那次任务完成的非常顺利,他也借此对那边的环境,风俗有了一定的了解。估计是因为这个原因,仅仅在不到四年之后,他第二次踏上了天竺的土地。
第二次的任务就不那么顺利了。可以说是充满了危机和风险。那一次,他出使的国家叫做戒日国。这个国家曾经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保持了辉煌和繁荣的状态,统一着恒河平原北部大部分的地区。当时玄奘曾经到访过一次,受到了热情的款待。老国王还为他举行了学术大会,邀请当地及远近的知名僧侣来参加辩论。而他辩论一次,胜利一次,经过这次学术大会在天竺地区声名大震。
而王玄策到访的这次,就不那么幸运了。当时老国王已经去世,被自己的儿子杀害并夺取了位置。这位年轻的国王疯狂而冲动,谁都看不起,也不觉得从遥远东方来的使节有什么可招待的。他随口一个命令,就将到来的外交队伍全部关押了起来。而当时他也并不知道这个草率的决定会让自己作为一个俘虏而踏上东方的土地。
王玄策被关押之后,在监狱里疯狂地想办法,不知道他最终通过什么途径,逃出了重重关押,获得了自由。获得自由之后,他也曾经想过应该迅速回国,向皇帝诉说该国家的无礼举动。然而缓过神来之后,他觉得这样做实在是太丢人了,简直会成为自己终身的耻辱。
于是,他攀登过重重雪山,费尽辛苦,来到了吐蕃。他以大唐使节的名义,发了一张檄文,向其借兵。最终成功借到了一千二百骑兵。
然后,带着借到的精锐部队,他再次南下,来到了尼泊尔,并向该国国王再次借兵。可能是因为大唐的威势远播,也可能是因为他善于言辞,最终又借到了七千骑兵。
就这样,他凭借自己的一张口,借到了上万的部队,率领着大军,再次回到戒日国。
当时天竺地区流行象兵,士兵们骑着大象,轰然冲过来,非常的凶猛。普通的骑兵根本无法阻挡。而王玄策早就研究好了对策。他用可燃烧的物质绑在牛的尾巴上,然后点燃,驱赶火牛。火牛疯狂地冲进了大象的队伍,顿时将象队冲散。大象受惊,吓得到处跑去,将士兵踩伤无数。
王玄策获得了大胜,杀敌一万多人。年轻国王收拢了残兵,向别处惊慌逃跑。他再次带着人追击,最终擒获了国王,以及他的妃子和子女,并俘虏了一万多人,三万多牛马。
消息传出,整个天竺地区都震动了,五百多座城池都献上了投降书,并送来了三万多牛马,以及数不清的珍宝和武器。经过此事,王玄策在天竺地区成为了连妇孺和老人都知道的著名人物,而大唐的威风也得以在异域得到了展现。
于是,王玄策带着他俘虏的国王,牛马,奴隶,浩浩荡荡地向唐朝而去,最终顺利向皇帝献上了俘虏。
皇帝听说之后非常高兴,给王玄策封了官。然而对于拥有无数胜绩的唐朝来说,这样的战绩简直可以说是较为普通的功劳了。因此在唐朝的历史上,他还是相对来说算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人物。
小编觉得,王玄策一介小小的文官,平时从来没有参加过战争,即使看过兵书,也不过仅仅是纸上的理论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竟然能率领着异国的部队,取得如此之大的胜利,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军事天才。而这样的人回国之后,却并没有受到太多重视,足以看出当时大唐的名将数量众多,既不缺乏将领,也不缺乏胜利。这样辉煌的朝代,让人在读史书之时,不由得心向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