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中国的关系极近,并长期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如今走进日本,仍旧能够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子,单以文字为例,便能够看出中国对日本的重要性。
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东亚社会受中国文明影响,形成了以汉字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例如朝鲜、韩国、日本均受到了中国汉字的影响,创造了属于本国的文字语言。
汉字在古代社会对东亚地区来说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支配力,但是近代时期,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撬开了东亚的大门,中国汉字的国际地位便大不如前了。
东亚各国人民在东西方文化对抗的过程中面临着本土语言文化的艰难抉择,日本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之时,制定了诸多限制和废除汉字的政策,明确在国语政策当中做出了废除、限制汉字的规定。
那中国汉字和日本文字的关系是怎样的?近代时期,日本又是如何试图废除汉字的呢?
日本字
汉语态度多转变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是适用于语言而创造的,中国文字与其他国家文字不同,中国文字和中国一音一义的语言特征密不可分,主要以表意为主。
中国和日本的文字有很大区别,中国与日本文字在语言上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日本有适用于本国语言所用的表音符号,假名。
但是由于日本常年学习吸收中国文化,所以日本人也在频繁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将汉字融入了他们自己的语言当中。
公元三世纪之前,日本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由于当时日本生产力较低下,发展水平不高,因此文字的缺失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不便,后来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日本才对文字产生了需求。
日本和尚
公元三世纪,一位名叫百济的和尚将中国的文字带到了日本,日本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汉字,并将汉字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发明了中日混交的日本文字。
因此我们如今依旧能够在日本文字中看到诸多汉字,日语当中不仅有2136个常用汉字和占总量50%以上的汉语词汇,而且还在语法方面大量借用了汉语语法。
古代社会,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一直极为亲密,可到了近代时期,两个国家对彼此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为了更好的与西方国家接壤,开始对文化进行改革,产生了弱化传统文化,学习西方洋文化的想法。
汉字废除危机一共在日本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幕府末年,第二次是二战之后。
幕府时代
1866年,前岛密向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进言,他说国家发展之本在于国民教育,而要想实现教育的普及,就必须要简化文字文章,应当在普及文字的过程中,废除难于学习的汉文字,用假名来代替。
由于当时正值封建制度濒临崩溃,国家政局不稳之时,所以幕府并没有对这份建议书太过于重视,一直到明治时期。
在第一代文部大臣森有礼的推动下,此事才得到了日本高层乃至社会人士的支持,前岛密和森有礼的思想主张影响深远,他们的拥护者们先是成立了假名,会和罗马字会,然后又发动了诸多废除汉字使用假名的运动。
德川庆喜
废除汉字难施行
废除汉字的支持者们认为日本要想迅速发展、国富强兵,就必须要加快普及教育,而汉字的学习过于困难,不利于教育普及,唯有对文字进行改革,才能解决文化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弊病。
虽然说这些学者所提出的汉字全废除或汉字限制主张在理论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却与日本的实际情况相脱节
。
该派别的主张主要为废除汉字,使用假名和罗马字,使用新体字,他们只一味的看到了学习汉字的弊端,但是却没有看到假名和罗马字的推行难度,汉字已经在日本流传了千百年。
如果他们在新文字没有普及的情况下,直接将汉字给废除,那不论从情感上来说,还是从汉字的重要程度上来说都是无法办到的,所以部分学者放弃了完全废除汉字,而是尽可能的减轻汉字在日本的重要程度。
日本字
这些主张废除汉字的大臣和学者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甚至还将清朝衰落的原因归咎在了汉字的复杂性上。
彼时,废除汉字的风潮吹遍了大街小巷,前岛密在日本众议院当中提出了国文教育实施的方法法,正式将废除汉字之事提上了日程,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也做出附和,认为应当减少汉字的使用,将汉字的使用数量限制在2千到3千之间。
1900年,明治政府在道德运动进行的过程中颁布了《小学校令改正》,减少了课本中教授孩童的汉字数量。
就这样,曾经以写汉字为荣的日本在西方国家和世界格局的影响下,限制了对汉字的使用,减轻了对中国文化的向往。
日本字
汉字废除的第二次危机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彼时,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国家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抢占更多的资源,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挑起了罪恶的战争。
日本将主要的战场放在了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痛的灾难,自此之后,中日两国的关系便愈发复杂了起来。
1945年日本战败,没过多久,二战便落下了帷幕,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日本汲取之前的经验,在政治体制上实行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并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权,在文化思想方面,革除了封建帝王的天皇专制主义,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在经济方面解散财阀,进行了农地改革等措施。
日本投降
日本政治思想的改革对于国语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战结束之后,百姓对战争进行了诸多反思。
随着战争结束后改革,民主意识愈发强盛,人们对人权和民主的讨论愈发激烈了起来,地方人民开始重视起了之前被大众忽视的方言。
在方言盛行的情况下,标准语吸收了方言的成分,失去了原本的严谨性,在标准与政策松动之时,一个新的概念共通语诞生于世
。
共同语与标准语截然不同,标准语指的是规范严格的理想化语言,而共通语则指自然形成,普遍在现实存在的语言或方言,在标准语走向共通语的过程中,日本人民再次讨论起了汉字的使用。
日本字
提高文化竞争力
彼时的世界格局尤为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打击这共产主义政权,而日本为了迅速恢复经济,治愈战争时期的创伤,也一直在向美国示好。
二战结束几个月之后,内阁便公布了“把法令公用文书报刊杂志及一般社会使用的汉字限制在1850字之内”的政策。
与此同时,去到日本的美国教育使节团也打着“民主主义的市民精神和国际理解的成长”的口号,公开在使用日语时运用起了罗马字,美日高层的态度再次减轻了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力。
虽说日本高层政府对汉字废除的态度很坚决,但是在民间贯彻政策的过程中却仍旧出现了偏差。
日本字
经过千百年的洗礼,日本人已经从心底认可了中国文化和汉字,他们很难完全屏弃汉字,当时的日本社会一直存在着反对的声音,一直到1918年之时,日本政府又重新制定了常用汉字表,把汉字限定在了1945字之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对于汉字的使用和普及一直都极为关注,所谓的废除汉字论和限制汉字论一直存在,但却始终难以付诸现实。
2010年,日本著名教授野村雅昭甚至还说出了“我们应当限制汉字的数量,如若不然,日语就会灭亡”这样极端的话语。
虽说日本对于汉字的讨论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与国际形式和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但是他们对于外国文化的态度却值得中国人反思。
日本字
语言文字既是一个民族的重要工具也,对国家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英语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汉语应该何去何从,也值得我们深思。
自鸦片战争以后,我们一直在积极的吸收着西方文化,学习先进技术和先进国家语言,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是,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重视本国语言,扩大本国语言的影响力。
汉字是中国人民千年智慧凝聚的成果,汉字与罗马或拉丁表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安定性较强的表意文字,中国文字既沟通了古今,囊括了大江南北,又融进了民俗文化,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应当如何在各国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传承汉字?如何应对文字矛盾和文化矛盾?也同样值得我们去探索。
参考资料
日本国语政策中的“废除和限制汉字”现象
近代日本是如何试图废除汉字的.华侨日报
日本汉字存废危机简介(前篇).快乐国际广州校
期刊好文|日本20世纪国语政策的嬗变及其背景.张维佳、崔蒙.外语学术科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