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简单啦,有人说的什么程朱理学之类,虽然也是重要原因。但是不是主要原因。
关于三国史观的变化,在北宋变化不大,而在于南宋,南宋时候,开始改变了以曹魏为正统的传统史观,转而变成了以蜀汉为正统。
在南宋以前,中国传统史学的观点是,占据中原者为正统,那么占据了中国北方的曹魏当然是正统。可是到了南宋,靖康之耻之后,江淮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全部被金国人控制,金国还在中原故地设立了一个伪政权。这对于自古重视华夷大防的汉人士大夫来说当然是不可接受的,把金国视作正统自然更不可能,所以士大夫们需要找理论依据,最好的来源自然是历史。
曹魏占据中原,蜀汉偏安割据。但只要把蜀汉的形象塑造好了,承认蜀汉的汉祚地位,等于承认了一个事实——偏安政权也可以是正统。那么如果有这个前提,南宋政权自然也可以是正统。对于偏安一方的南宋士大夫来说,这是莫大的慰藉。
其实曹魏政权的政权合法性没有任何问题,是真正的正统。因为蜀汉在称帝前尊奉的是东汉王朝的皇帝,即汉献帝。而曹魏的皇位是从汉献帝手里接过来的,是禅让而不是弑君篡逆。而且这个禅让并非《三国演义》中写的那种,在曹丕的淫威之下,汉献帝不情不愿的把皇位让出去。实际上汉献帝非常识相,禅让这个建议他自己就提过好几次。在禅让之后,曹丕对汉献帝也非常不错,不仅照样享受皇帝的待遇,上表不臣,而且作为曹魏政权的最高公爵又活了十几年,最后安然去世,子孙承袭爵位直到西晋灭亡,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这样的下场算是非常好的了。所谓的“曹丕篡汉”,是标准的和平过度,合理合法。
除了为南宋的偏安争取合法性支持之外,还有一个士大夫们的私心考虑——蜀汉政权的特点。
蜀汉政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虚君实相的政权,在蜀汉之前,任何宰相的权力都不曾超越过诸葛亮,即使是“芒刺在背”的霍光,也不曾到了让皇帝叫自己“相父”的地步,是诸葛亮把人臣的巅峰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推崇蜀汉政权,也算是士大夫们对自己的终极理想的一种诠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