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献学家存在“佞宋”之风吗
创始人
2025-09-02 03:33:54
0

学术界很多文献学论著在讨论清代藏书和版本时,几乎都认为清人在藏书、校书时专爱宋本,存在着“佞宋”的学术风气。实际上,这种判断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引领清代文献学风气的陆贻典、卢文弨、黄丕烈、顾广圻、戴震、钱大昕、段玉裁、叶德辉等文献大家均反复指出宋版书存在的问题,认为宋本有优劣高下之分,不如后世版本者亦比比皆是,对盲信宋本者进行了尖锐批评,他们的言论和行为代表着清代学者的治学精神和学术主流,清代所谓“佞宋”,根本没有形成风气。重古而不泥古,贵宋而不佞宋,唯善是从,唯是而用,才是清代文献学家藏书、校勘的真正风气。

翻检迄今为止的诸多文献学论著,凡论述到清代典藏学和版本学者,几乎都认为清代文献学家在典藏、版本方面有“佞宋之癖”,人们在藏书、校书时专爱宋代刻本,以至于形成了“佞宋”之风。事实真的如此吗?通过仔细研究这一时期文献学发展的状况,笔者发现,所谓“佞宋”之风的判断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宋版书以校勘精良、刊印精美而著称,其中许多是世所公认的珍本,深受历代藏书家、版本学家以及校勘学家的珍视,尤其是从明末开始,宋版书的存世量日益减少,物以稀为贵,不少人对之推崇备至。清初藏书家钱曾“生平所嗜,宋椠本为最”,被人戏称“昔人佞佛,子佞宋刻”[1]286。而钱谦益藏书也是“太偏性……所收必宋元板,不取近人所刻及钞本”[1]286。由于“宋刻本书籍流传至今,已成稀世之宝……吉光片羽,无不奇珍”[2],宋刻本遂成为藏书家和校勘家追逐的目标。到了乾嘉时期,著名文献学家黄丕烈更是自称“佞宋主人”,被认为“今天下好宋版书,未有如荛圃(黄丕烈号荛圃)者也”[1]462。似乎这种“佞宋”风气愈演愈烈,到乾嘉时期达到了极致。事实上,清代学者,尤其是乾嘉学者,并不盲信宋版书,而是能一分为二来看待它们的价值,既重视宋本,又不迷信宋本,对宋版书的优劣有着清醒的认识,甚至对宋版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批评。所谓专爱宋刻、盲信宋本的“佞宋”之风是不存在的。

对于宋本的价值,清代学者给予了充分肯定。黄丕烈认为“盖书以宋刻为最佳”[3]364,主张校书要以宋本定是非,“不得宋刻,总不敢定其是非”[3]143。顾广圻则把那些蔑视宋本之人称为“瞽人”,“世间瞽人,往往诋宋本不足重,呵佞宋者为浅学,彼顾未尝究心于铅椠耳”[4]266。在顾广圻看来,藏书、校书不懂得宋本的重要,和瞎子没有什么两样。

从校勘角度讲,清人藏书、校书重视宋本,在观念上无可指责。因为到了清代,宋以前的刻本很少有流传下来的,宋代的刻本已经是“旧本”和“古本”了,比较接近书的原貌,而“校正书籍,自当先从本书相传旧本为定”[5]284,这是文献校勘必须遵循的原则。

诚如王欣夫所言:“本子愈古,它与作者的距离愈近,辗转翻刻的次数也愈少,保存的真面目便愈多,所以可贵。”[6]就清人而论,他们在文献研究中重视旧本,尤其重视宋本的价值,看到的是宋本的学术价值。对于宋本中存在的问题,他们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并未盲信宋版书,不存在一味“佞宋”的现象。

卢文弨重视宋本,认为“宋本之可贵,盖不止一端也”[5]114,但他不盲信宋本,认为“宋本自胜近世所行本,然亦多错误”[5]59,因为宋人勇于改经,故刻本中错误也在所难免,“今之所贵于宋本者,谓经屡写必不逮于前时也。然书之失真,亦每由于宋人。宋人每好逞臆见而改旧文”[5]24。盲信宋本有时会造成很大错误,明代毛斧季、吴元恭校贾谊《新书》,盲信宋本,不知别择,结果出现不少问题,卢文弨批评说:“宋本科段字句有绝佳者,而讹脱处亦致不少,两君一无持择,疏矣!”[5]142

黄丕烈号称“佞宋主人”,似乎唯宋本是尊,实际上黄丕烈并不“唯宋”,他对宋本亦有较为客观的看法,他说:“书本之善者,不必定以宋元本为可宝也……明刻之可贵,不亚宋元。”[3]287可见,黄丕烈对宋版书并不盲目崇拜,他曾说:“今人校书多据宋本,亦有高下之别。即如《说文》,汲古阁校刊据北宋本,而钱君(景开)所据以校汲古阁本者又为麻沙宋本。是二本者,安知不有瑕瑜耶?金坛段君玉裁为今之名儒,取钱君校本于宋本之谬者旁抹之,诚为有识。然余将近时传本展阅,亦有一二可据,何必过信汲古阁之本而没其善也。”[3]21黄丕烈甚至认为宋刻本有不及元、明刻本者。如他在校宋本《周礼郑氏注》跋中就指出宋刻非佳本,而明刻“为最善”,“《周礼》纂图互注本,曾见宋刻,非佳本也。经注本此为最善,不附释文,尤为可宝”[3]353。他在元大德本《后汉书》跋中也说:“此外如建安刘原起刊于家塾敬室本,又有一大字,皆名为宋,而实则不及元明刊本。”[3]25总之,黄丕烈主张对据以收藏及校勘的各种版本,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深入鉴别,不能盲信。今人只据黄丕烈自号“佞宋主人”就说他盲目崇拜宋本,实在是对黄氏的极大误解。

黄丕烈的好朋友顾广圻对于宋版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清醒的认识,他曾专门对南宋建本提出过批评:“若夫南宋时建阳各坊,刻书最多,唯每刻一书,必倩雇不知谁何之人,任意增删换易,标立新奇名目,冀自玄卖,而古书多失其真。逮后坊刻就衰,而浮慕之敝起,其所刻也,转转舛错脱落,殆不可读者有之。加以牡丹水利,触目满纸,弥不可读者有之。又甚而奋其空疏白腹,敷衍谬谈,涂窜创疻,居之不疑。或且凭空构造,诡言某本,变乱是非,欺绐当世,阳似沽名,阴实盗货,而古书尤失其真。若是者,刻一书而一书受其害而已矣。”[4]164宋代刻书固然较为精良,但水平依然有高下之分,任意篡改、校勘不精的刻本也比比皆是,绝不可盲信。看到这一点的不仅有顾广圻,杭世骏就明确指出:“今之挟书以求售者,动称宋刻。不知即宋亦有优有劣。有太学本,有漕司本,有临安陈解元书棚本,有建安麻沙本,而坊本则尤不可更仆以数。”[7]刻本一多,自然泥沙俱下。宋人苏轼、陆游在当时就尖锐地批评过宋代刻书者“以意改书”“略不校雠”的现象。苏轼云:“近世人轻以意改书,鄙贱之人好恶多同,从而和之,遂使古书日就舛讹。”[8]陆游则说:“近世士大夫,所至喜刻书版,而略不校雠。错本书散满天下,更误学者。”[9]宋代人即对当时的刻本多有微词,后世之人自然不能完全迷信宋版书。

戴震从不迷信宋版书,认为即使是宋版,也有不足之处,决不能佞宋,“宋本不皆善,有由宋本而误者”[10]。段玉裁对待宋版书同样有正确的态度,他说:“有所谓宋版书者,亦不过校书之一助,是则取之,不是则却之,宋版其必是耶?”[11]300又说:“自有《十三经》合刊注、疏、音释,学者能识其源流同异,抑鲜矣。有求宋本以为正者,时代相距稍远而较善,此事势之常,顾自唐以来积误之甚者,宋本亦多沿旧,无以胜今本,况校经如毛居正、岳珂、张淳之徒,学识未至,醇疵错出;胸中未有真古本汉本,而徒沾沾于宋本,抑末也。”[11]明确批评盲信宋本者为“末流”。

钱大昕对版本有极为高明的见解,他反对在校勘文献时抱残守缺,仅据一本就妄下定论,即便是对校勘较精的宋元刊本,他也不完全盲信。他说:“金根、白芨之徒,日从事于丹铅,而翻为本书之累,此固不足道。其有得宋、元刊本,奉为枕中秘,谓旧本必是,今本必非,专己守残,不复别白,则亦信古而失之固者也。”[12]他还说:“今人重宋刊本书,谓必无差误,却不尽然……是南宋初刻本已不能无误矣。张淳《仪礼识误》、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所举各书异同甚多,善读书者当择而取之。若偶据一本,信以为必不可易,此书贾之议论,转为大方所笑者也。”[13]507钱大昕主张在校勘时要多本互参,不能盲信宋本,尤其不能认定宋本“必无差误”,这在文献收藏及文献校勘方面是极高明的见解。

对于宋本与时本价值的优劣,陆贻典在校《管子》跋中有一段话值得注意,陆氏云:“古今书籍,宋版不必尽是,时版不必尽非。然校是非以为常,宋刻之非者居二三,时刻之是者无六七。”[14]显然,陆氏认为宋版和时版都会有错误,没有“尽是”“尽非”之书,但比较而言,宋版校刻较精,错误较少,价值更高些,这种判断是大致可信的。

晚清文献学家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梳理了宋代刻书多讹舛的情况,列举了宋刻本中“为佞宋者所讳言”的“可笑”“微瑕”“大谬”“校雠不善”等具体实例,指出“古今藏书家奉宋椠如金科玉律,亦惑溺之甚矣”[15],进一步破除了“庸妄之人”对宋版书的迷信。对于有清一代藏书家、校勘家对宋版书的理性认识,叶德辉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后世文献校勘效法的榜样,所谓“前辈校书,并不偏于宋刻,是又吾人所当取法矣”[13]133。

由以上论例可知,陆贻典、卢文弨、黄丕烈、顾广圻、戴震、段玉裁、钱大昕、叶德辉等人,不但很清楚宋版书有优劣高下之分,而且提出宋版书也有不如后世版本者,对宋版书抱以正确科学的态度。这些人都是引领清代藏书、校勘潮流的著名文献学家,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影响着一代学术风气,代表着清代学者治学的风格,他们以“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对待宋版书,并不“佞宋”。清代所谓“佞宋”,不过是好事之徒附庸风雅、装饰门面之举,不仅没有影响文献学的发展,更不可能形成风气。

要之,清代文献学家在对待文献典籍时重古而不泥古,贵宋而不佞宋,善旧而不非新,唯善是从,唯是而用。这才是清代文献学家的版本价值观,是清代藏书、校勘的真正风气。(王林艳)

[1]叶昌炽.藏书纪事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2]孙庆增.藏书记要[M]//澹生堂藏书约(外八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5-36.

[3]黄丕烈.黄丕烈书目题跋[M].北京:中华书局,1993.

[4]顾广圻.顾千里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卢文弨.抱经堂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王欣夫.王欣夫说文献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81.

[7]杭世骏.道古堂集[M].乾隆间刻本:卷十九《欣托斋藏书记》.

[8]苏轼.仇池笔记[M]//东坡志林·仇池笔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13.

[9]陆游.渭南文集[M].四部丛刊本:卷二六《跋历代陵名》.

[10]戴震.戴震全书:六[M].合肥:黄山书社,1995:717.

[11]段玉裁.经韵楼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

[12]钱大昕.潜研堂文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402.

[13]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4]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M].光绪八年十万卷楼刊本:卷四二《兵家类·管子二十四卷》.

[15]叶德辉.书林清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32.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6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利物浦引援再遇滑铁卢,水晶宫后... 转会截止日的最后时刻,利物浦试图引进水晶宫后卫马克·格伊的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场转会闹剧不仅让红军...
原创 杨... 杨广与李渊不但没有私仇,反而对他非常信任,而李氏代隋只不过是大势所趋 后世史学家对中国封建史有这样的...
原创 高... 高欢信都起兵:北齐王朝的建立 前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原创 宋... 在那片山河血泪交织的历史中,有一位英雄,赵匡胤,他以一条铁棍横扫天下,最终建立了大宋王朝。那一段旷世...
原创 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乌拉其实不是俄语,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乌拉为突厥语。俄国还不存在的...
道光皇帝政绩平平,为何在历史上...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嘉庆皇帝嫡长子,清朝第八位皇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乃系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
原创 河... 没太多存在感的河北省,在其中联络中原和边塞的太行山东麓地区,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先民繁衍生...
切尔西大变局:奇尔韦尔转会斯特... 在英超转会窗口关闭的最后时刻,切尔西俱乐部迎来了两名高薪球员截然不同的命运。奇尔韦尔确定转会至斯特拉...
原创 德... 尽管德国殖民了山东,但为什么身边的山东人对德国并没有大量的恨意呢?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 首先,帝国主...
原创 大... 孝庄太后传奇的一生,在野史或者正史上对其评价都很高。还拍了很多关于其的电视剧如《孝庄秘史》、《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