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中国最会打仗的皇帝之一。在成为皇帝之前,他扫平群雄,帮助唐朝统一全国;成为皇帝之后,他横扫六胡,东突厥、西突厥、吐蕃、高昌、薛延陀等强国纷纷在他面前授首。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大唐帝国已几乎没有对手,除了东北方的高句丽,所有国家都向唐朝臣服。为了解决高句丽,许久未上战场的唐太宗心痒难耐,于是决定亲率六师,歼灭高句丽这个心腹大患。
高句丽,原本是东北的一个小民族。汉代时,这个民族便进入汉人的视野。汉武帝年间,高句丽举族内附,成了汉朝的一个县,朝廷经常征伐他们出去打仗。汉人注意到,高句丽人虽然以耕田为生,但是由于土地贫瘠、耕作技术差,因此粮食很难只给。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个穷得要吃土的民族却偏偏喜欢建造宫殿,表现出极为杰出的建筑水平。
王莽篡汉后,高句丽人忍受不了王莽的迫害,纷纷逃亡出塞,在今天辽东、吉林一代建立了政权。在东北的雪原群山中,高句丽人建立了许多山城,逐渐站稳了脚跟。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羽翼丰满的高句丽人向东、北、南三个方向同时发动进攻,虽然屡次战败,却不屈不挠。最终,高句丽成功占领了辽东、朝鲜半岛的大片土地,成为东北亚的小霸。
高句丽之所以难制服,就是因为他们出色的建筑技术。当他们占领辽东后,他们便在各个险要位置建立了众多堡垒,甚至还在辽西建造了长城,配合当地寒冷的气候,简直牢不可破。隋朝建立后,隋炀帝为了征服高句丽,收回辽东,曾三次发动“征东战争”,但都以惨败而告终,死伤数十万人。由于劳而无功,中原发生了大规模的反隋起义,隋朝最终在起义军的烈火中灭亡。
早在年轻时,唐太宗就曾亲眼见证过隋军的惨败,对高句丽人的仇恨一直深深地埋藏在他心里。东突厥等强国灭亡后,唐太宗认为向高句丽人复仇的时候到了。于是他向全天下发出“征东檄文”,号召天下英雄踊跃从军,为死难的隋朝将士复仇。唐太宗讨贼檄文一出,天下群情激奋,将士们纷纷表示:“不求县官(皇帝的代称)勋赏,惟愿效死辽东!”还有人说:“就算我不要家人,也要为皇帝诛杀东夷小丑!”
就这样,唐太宗聚集了十数万大军,带领着李道宗、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李勣、长孙无忌等良将,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征东之路。征讨阵容之豪华,可谓是全明星阵容。无论在谁看来,高句丽人都会指日而灭。而历史事实也充分证明,唐军的确是势如破竹。唐军仅以2000人伤亡的微小代价,歼灭高丽兵4万余人,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10城,获7万余户。
虽然唐太宗获得了辉煌的胜利,却仍未达到彻底消灭高句丽的目的。大军困顿于辽东大城——安市城下60余天,想尽一切办法,就算用投石机猛轰都无法攻陷。由此可见,高句丽人的建筑技术的确很厉害。唐太宗见师老兵疲,且凛冬已至、补给困难,形势对唐军已经开始不利。“大军顿于坚城之下,乃兵家之大忌”!为了避免重蹈隋朝的覆辙,唐太宗决定班师回朝。临走前,他还遗憾地说:“如果魏征不死,他一定会劝阻我征讨高句丽的。”
征讨高句丽后,唐太宗命令房玄龄、褚遂良等人重修《晋书》,要让大家知道司马氏的晋朝为何会亡于胡人,作为后世永远的警戒。同时,唐太宗还亲自撰文给“晋宣帝”司马懿写评语,说他是“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说白了,就是说司马懿不是良将。然而大家就要问了,为何唐太宗对司马懿这么不爽呢?
在笔者看来,这或许是在怪司马懿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难以制服的对手——高句丽。三国时期,公孙氏军阀割据辽东,以一郡之力,压服了高句丽、乌桓、三韩等民族。公元238年,司马懿征讨背叛魏朝的公孙渊,并以闪电般的速度平定了对手。为了惩罚公孙氏的背叛,司马懿竟在辽东大肆屠杀,还将剩余的百姓迁回内地。
在司马懿的残酷政策下,辽东的汉人变得寥寥无几。原本被公孙军阀打残的高句丽,立即死灰复燃,他们不断向辽东进攻,最终攻占了辽东和汉四郡,成为一个功不可破的毒瘤,甚至连唐太宗都拔不掉。唐太宗举天下之兵却劳而无功,被高句丽人耻笑,又如何不怨恨司马懿呢?因此,唐太宗给司马懿丑评也理所当然。
最终,唐太宗看出歼灭高句丽非一世之功。他采纳部下的建议,每年派偏师轮流骚扰高句丽边境,让他们耕种不能。仅仅十几年的时间,高句丽人便已精疲力尽,以趋于亡。最终,高句丽亡在太宗儿子——唐高宗李治的手上,终于收复了汉朝的故地。
上一篇:韩信曾用过最狠的一招,击败20倍兵力的敌军,后来很少有人敢再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