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这一生的追求无非就是高官厚禄、金钱财富、身份地位等等。然而,偏偏有一些人,明明可以做一省之长,甚至是国务院秘书长,但他都固辞不受,宁可去当一校之长,面对很多人的不解,他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他就是郭影秋。
南征北战的湖西儒将
儒将,是指有学识、风度儒雅的将帅。在长相上,郭影秋朝气蓬勃、仪表堂堂;在学识上,郭影秋天资聪慧、勤奋刻苦,少年时熟读四书五经,更是公费考上了江苏教育学院,有“苏北第一才子”的美称。加入共产党后,积极从事地下工作,进行秘密斗争,即便被捕入狱,遭受毒打,也以诗明志,宁死不屈。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湖西领导军民抗日,不断巩固湖西的抗日力量。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湖西子弟兵收复失陷的根据地,又参加了多次著名的战役,立下了不朽功勋。
不当省长也要当校长
1952年,郭影秋到云南省任职。他在云南政绩斐然,足以证明他当省长能够把一省之地发展得很出色。当时的云南少数民族居多,不仅各族之间矛盾重重,还因为“大汉族主义”的影响仇视汉族。郭影秋在代行云南主席职务期间,狠抓经济建设、处理民族矛盾、解决疾苦问题,既在边远地区修路建桥,改变了交通落后的状况,还化解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纠纷,深厚爱戴,被广大民众推选为云南省长。
原本照着省长这条路,郭影秋也能顺风顺水走下去,然而,他当省长仅仅两年不到的时间,就主动辞职,到南京大学当了校长。
其实,郭影秋宁肯不当省长,也要当校长是有原因的。除了对教育情有独钟外,更多的原因是当时社会上有些不和谐的声音。不少人领导不了科学文化与教育事业,办不了大学,甚至有些人公然叫嚣要让共产党退出高校。
出于一名党员的责任心,郭影秋主动请缨到教育部门工作,辞去了云南省长的职务,到了南京大学当了校长。
初到南京大学,也有很多人质疑郭影秋不是来当校长,而是来搞政治的,但他很快用行动堵住了所有质疑的声音。郭影秋刚到南京大学两个人,就给德高望重的胡小石、陈中凡、汪辟疆三位教授祝寿,更是结合南京大学的实际,把教学、科研当做中心任务,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郭影秋的业绩也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注意,周恩来想把他调到国务院工作,只是郭影秋一心想留在学校工作。恰逢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年事已高,郭影秋被调到人民大学任职,在他的带领下,人大很快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大好局面,郭影秋也受到人们的盛赞。但好景不长,特殊时期,郭影秋不仅被撤销职务,还被关押了起来。有人千方百计想在郭影秋身上找到茬子,但都发现郭影秋真的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的家里甚至连一张床都没有。
特殊时期虽然打倒了郭影秋的身体,让他患上了难以根治的腿疾,却从没有压垮他的精神。他拖着病躯,为人民大学恢复重建四处奔走,终于在1978年人民大学成功复校。学校恢复了,郭影秋却倒下了,严重的腿疾使他不得不截肢,两年后又被查出胃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着的依旧是党,依旧是教育科研,不仅把仅存的稿费交了党费,更是自愿将自己的遗体留给医院研究。
如今,郭影秋已经逝世36年,但他作为一名诗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值得我们去怀念、敬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