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庙号,要是你仔细瞅瞅,准能发现宋朝皇帝的庙号那可真是个性十足。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宋朝有好多庙号啊,那都是独一份的,用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见谁用过,这样一来,宋朝的庙号就显得特别不一样了!
说起来宋朝给皇帝起庙号,有个挺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喜欢自己搞创新,弄出不少新庙号。不过,这事儿宋朝可不是头一个干的。你瞧,早在汉朝那会儿,就有了像显宗、肃宗这样的新庙号。到了晋朝,又冒出个孝宗、烈宗。要说庙号创新的大户,那还得数唐朝,瑞宗、玄宗、德宗、顺宗、宪宗、文宗、武宗,这一数,嘿,十几个新庙号呢!
庙号和谥号其实差别挺大的。谥号嘛,就像是给皇帝这一辈子干的事儿做个总结,有好有坏,也有中立的,甚至还有点让人心疼的意思,就像咱们参加追悼会时听到的那些话。不管皇帝活着的时候咋样,总能挑些词儿来把他的一生给概括了,所以谥号里头的字儿特别多,花样也多。
你知道吗,庙号这东西一开始可不是用来评价君王的,它得追溯到商代。那时候,庙号专门给那些对国家贡献巨大、值得子孙后代一直供奉的贤明君主准备的。一开始,庙号就只有“太、高、中、世”这四个。慢慢地,人们开始按照“祖先有功、宗室有德”的原则来起庙号,于是又多了太祖、太宗、高祖、高宗这些名号。按照这个规矩,一个王朝里,顶多也就八个人能拿到庙号,这可是很了不起的荣誉呢。
到了唐朝那会儿,给皇帝起谥号这事儿变得特别常见,几乎每个皇上都能得到一个,而且那些谥号啊,几乎都是夸人的好话。这样一来,谥号就有点儿不稀罕了,大家就开始用庙号来评价皇帝了。但庙号原本数量不多,不够用咋办?那就多创造一些新的庙号呗。不过呢,唐朝和宋朝在庙号这事儿上,做法可不一样。唐朝弄出的一些庙号,比如文宗、武宗、德宗、宪宗、宣宗这些,后来的朝代都挺喜欢用,也跟着用了起来。但宋朝自己搞的那些庙号,别人就不太瞧得上,不愿意再用,所以啊,好多宋朝皇帝的庙号就成了独一份,在历史上再也找不着相同的了。
宋朝那些皇帝的庙号,后来的人谁都不敢再用,说白了,就是那些皇上表现得太糟糕了。就拿徽宗和钦宗来说吧,他们简直就是失败的典型,连明朝那个经历过“土木堡之变”的英宗听了,估计都得直摇头,心里暗想:这俩人可真够倒霉的。还有那个宋理宗,他亲近那些不忠不义的小人,反而把忠臣都给疏远了,整天就想着占点小便宜,结果呢,国家都被他给搞没了。他死后,脑袋还被蒙古人拿去做了酒器,这事儿听起来都让人心酸。再说宋度宗,他更是离谱,重用奸臣,搞得国家是乌烟瘴气,差点就直接亡国了。所以说啊,宋朝这些皇帝的庙号,谁还敢随便用呢?
庙号这东西,一旦定下来,就像给人贴了个标签,后面的皇帝再用时,难免会被之前那些用过的人的事迹给带上点色彩。比如说徽宗这个庙号,它可不是宋徽宗一个人的专属,金朝也有过金徽宗。但宋徽宗干的那些事儿,直接把这个庙号给整成了贬义词。你想象一下,要是有人给自己的老爹上个徽宗或者理宗这样的庙号,那简直就是往自己脸上抹黑啊!宋朝的皇帝们这么一闹腾,结果把好多庙号都给搞臭了,成了反面教材。这样一来,后来的朝代再选庙号时,自然就对这些被宋朝皇帝“玩坏”的庙号不感冒了,根本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