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深知皇位继承关系到大明的千秋万代,于是他便好好培养自己的嫡长子朱标。
朱标此人聪慧而又具有政治手段,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太子人选。本来一切事情都按照朱元璋的规划向前行进。
然而天不遂人愿,朱标年纪轻轻便离开了人世,朱元璋对此伤心不已。伤心过后,朱元璋还是打起精神来准备为这大明江山再次选一位合格继承人。
然而,朱元璋选择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而没有从众多儿子中挑选继承人。还让人惊讶的是,当时的朱标嫡子乃是朱允熥,为何朱元璋舍弃了他的嫡孙,反而选择了朱允炆呢?
有学者说,若是当年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熥,或许就没有朱棣什么事情了,明朝的历史会被改写。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靖难之役
朱元璋即位之后便册封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放手让他去处理政务。朱标不负众望,做得非常出色。然而天妒英才,朱标正值壮年时去世,这使得朱元璋不得不开始重新着手选择皇朝继承人。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朱元璋做出了众人意想不到的选择,那便是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庶子朱允炆。为了能够让孙子顺利继位,朱元璋开始打压他的儿子们以及手握重兵的朝臣们。
燕王朱棣便是朱元璋重点打压的对象。燕王朱棣手中握有重兵,军中有生死相随的将领们,一旦朱棣有异心,这皇位必定是他的。
于是朱元璋便大力打压朱棣,朱棣畏惧于父亲的权威不得不装疯卖傻,送儿子到南京为质,才勉强保命。
后来,朱允炆即位之后,便迅速开始了削藩计划。但是这个计划存在非常大的不足,只是文臣们耍耍嘴皮子的事情,再加上朱允炆身边没有强盛的武将支持,操之过急的后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燕王朱棣知道继续削藩必然会威胁到自己的利益,便发起了“靖难之役”。拥有多年领兵作战经验的朱棣很快便拿下了江山,而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
通过这一役,明朝的江山再次换了继承顺序,皇位落到了燕王朱棣手上。这或许是朱元璋不曾预料到的事情。
但其实,当年朱元璋还有一个孙子人选,他便是朱标嫡子朱允熥。一旦朱允熥即位,朱棣再想发动战争便不是容易的事情了。
多方考虑下的选择
朱标去世后,摆在朱元璋面前的选择很多。
史料记载中,朱元璋与马皇后琴瑟和鸣,但是马皇后生下的皇子们还有二皇子以及三皇子,即便朱元璋想再次传位给嫡子,他也是有众多选择的,但是他没有这么做。
那是因为,这两位皇子的品性都差强人意,不能够让朱元璋满意。而朱棣作为朱元璋第四子是当时众多皇子中最为出色的一位,但是他究竟是不是马皇后的儿子还有待考证。
此外,朱棣手握重兵这也是朱元璋所不喜欢的,因而多方考虑之下,朱元璋舍弃了儿子们,而从孙子辈中挑选继承人。
皇太子朱标的发妻乃是常氏,也就是明朝开国将军常遇春的女儿,同时也是明朝另一位虎将蓝玉的外甥女。
常遇春与朱元璋一路拼杀,建立了大明王朝,可谓是朱元璋的心腹将领,因而他的女儿作为太子妃可谓是身份最贵。
常氏为朱标诞下了两个孩子,长子早夭,次子朱允熥出生不久之后,常氏便离世了。朱标于是便将侧妃吕氏提拔为正妻。这位吕氏便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母。
也就是说,朱允炆这个时候便拥有了和朱允熥一样的嫡子身份,并且由于朱允炆年岁比朱允熥大,因而朱允炆便是嫡长子,是皇位继承人的首选。
成也军权,败也军权
按道理说,同样作为嫡子,朱允熥也应当是朱元璋考虑的对象,那为何最终朱元璋舍弃了朱允熥呢?这就要从朱允熥背后的势力说起。
朱允熥的母亲常氏身后乃是明朝的武将势力。虽然常遇春去世比较早,但是朱允熥背后还有舅姥爷蓝玉。
蓝玉乃是一名虎将,他用兵如神,立下赫赫战功,但是蓝玉此人也是心性狂傲,不受约束。
朱元璋即位之后便推崇的是文官制度,他担心将领会威胁到大明江山,在朱标去世后,蓝玉作为一名手握重兵的将领,又是朱标嫡子朱允熥的舅姥爷,算得上外戚。
因而,一旦朱允熥即位后,外戚蓝玉手握兵权,就可能统领朝政,最终颠覆大明江山。基于此,朱元璋是绝对不可能将皇位传给身后有着强大军权支持的朱允熥。
后来,在“胡蓝之狱”中,这位名动一时的虎将蓝玉被朱元璋下令处死。而反观朱允炆,他的身后则是朱元璋放心的文官势力。
朱允炆生母吕氏乃是出身于文官家庭,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因而选朱允炆为太子,他的背后不会有外戚势力当权。
与此同时,朱元璋非常喜欢朱允炆身上的“任孝”品性。或许是因为朱元璋即位后,诛杀了诸多大臣,因而孙子朱允炆身上的仁慈被朱元璋视为一种珍贵的品质。
据说朱元璋晚年疑心病极重,朱允炆便随时进宫伴朱元璋,缓解他的情绪。朱元璋病重期间,也是朱允炆随时随地侍奉在侧,照顾起居。
因而朱元璋对这位孙子是极为信任并且宠爱的,这就不难猜到为何朱元璋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朱允炆了。
小结:
若是当年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熥,相信朱棣想要夺位便不是那么容易了。毕竟朱允熥的背后也有着强大的兵力支持,朱棣想要夺取皇位也需要考虑一下蓝玉等人的势力。
总体而言,一切事情都有它的因果关系在。朱元璋既然传位给了朱允炆,那明朝的皇位传承也只能按照历史的轨迹前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