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登基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
创始人
2025-09-01 08:33:06
0

古代的政治斗争是残酷的,父子可以相杀,手足可以相残,母亲可以害死儿子,妻子也可以毒杀丈夫。

总之,一部封建史就是一部残杀史,充满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但并非所有的政治家都心狠手辣、残酷无情。

他们还是能坚持底线,保持人性,做事留有余地,没有斩尽杀绝;比如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江山是从后周那里夺走的,当他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后,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抢了人家的江山,这个孩子有可能会报仇,肯定不能留活口。

赵匡胤身边的人也是这样想的,劝他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那么,赵匡胤该怎么做呢?

北宋王巩的《随手杂录》中记载说:

赵匡胤在睡梦中被众将“强行”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大宋。

面对突如其来的胜利,赵匡胤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便在宰相范质、赵普及大将潘美的陪同下巡视刚刚从后周接管过来的皇宫,顺便了解一下后周皇帝嫔妃们的情况。

当他跟大臣来到东宫的时候,看到前朝一个宫女怀抱婴儿迎面走来,看到赵匡胤后,她慌慌张张向一条小路走去,形迹可疑。

宋太祖觉得不对劲,立即让手下将宫女喊到跟前,询问她为什么要躲闪。

宫女一看无法相瞒,只好说出实情。

原来她怀抱的婴儿,是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弟弟,周世宗柴荣的第五个儿子柴熙谨。

宋太祖听后沉思良久没有说话,停了一会,他转身问赵普:

“赵爱卿,你说这个孩子怎么处置啊?”

赵普态度坚决地说:“常言道‘斩草除根’,陛下登基不久,天下未定,如果留下此子,不利于局势稳定,应该采取雷霆手段,不留后患。”其他大臣见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只有潘美眺望前方、若有所思,好像没有听见大家的谈话。

宋太祖觉得潘美有点反常,潘美一向敢作敢为,讨论军国大事的时候踊跃发言、争先恐后,今天这是怎么了?

他刚刚35岁,耳不聋眼不花的,不可能没有听见我的问话,他是不是在用沉默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此事的处理态度啊。

于是赵匡胤对赵普摆手说:

“朕本来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将领,得遇周世宗后有了用武之地,本想对周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因形势所迫,所以才不得不受禅让登上皇位。朕这样做已经愧对周世宗在天之灵,如今再杀掉他的儿子,将会被天下人耻笑。所以此子万万不能杀。”

潘美听后连连叩首:“陛下宅心仁厚,圣明之至。”

赵匡胤明白了,潘美跟自己一样曾经是后周大臣,如果赞成杀掉这个孩子,说明他心狠手辣、不念旧情。如果反对的话,一则会得罪其他大臣,二则会让自己怀疑他的忠心。所以采取了沉默的态度。

看来这个潘美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值得信赖。

于是宋太祖灵机一动,就让潘美把婴儿抱回家,并给他取名为潘惟吉,视作养子。这一举措非常高明,既显示了自己的宅心仁厚,又考验了潘美的处事态度。

刚开始的时候,潘美还忐忑不安,害怕赵匡胤加害周世宗的这个儿子。

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赵匡胤就像忘记了一样,再也没提这件事。

潘美是谁?潘美就是杨家将里陷害忠良的那个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

历史上的潘美是个好人,并没有陷害杨家,单凭收养周世宗柴荣幼子这件事上,足以证明他品德方面没得说。

一般大臣对这样的事避之犹恐不及,怎么会收养这个孩子,像定时炸弹一样,至少会影响到自己的政治前途。

但是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宋太祖赵匡胤的豁达胸怀,如果留下这个幼子是被迫的、勉强的,不是发自内心,潘美也不会冒险收留,这样不值得的。

后来潘惟吉在潘美的关怀下健康成长,长大后在太宗、真宗两朝当官,担任过供备库使、天雄军驻泊都监等职务。

赵匡胤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没有像大多数统治者那样斩尽杀绝呢?

赵匡胤跟父亲赵弘殷都在周世宗手下效力,周世宗对他们非常信赖,将禁军就是皇帝警卫部队交给他们父子掌管。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57岁的赵弘殷去世,周世宗追赠他为太尉、 武德军节度使。

这时候的赵匡胤已经成为殿前都虞候,兼任严州刺史。

周世宗柴荣为什么对赵匡胤父子这么器重,一则他们父子能征善战,二则赵匡胤和父亲资历深,能跟自己平起平坐。

柴荣不是后周的开国皇帝,开国皇帝名叫郭威,是柴荣的姑父。

郭威没有儿子,打下江山没有人继承,就收养了柴荣让他即位。

赵匡胤父子开始的时候都在郭威手下效力,是建立后周江山的有功之臣。

当时天下未定,群雄逐鹿,是赵匡胤父子南征北战为柴荣立下汗马功劳。

柴荣没有即位的时候,就跟赵匡胤并肩作战,两人情投意合,成为生死之交,还拜了把子,柴荣年长赵匡胤6岁,为大哥。

正是有了这层关系,赵匡胤在军中的声威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柴荣即位之后,大力提拔赵匡胤。

可惜后周皇帝柴荣做了六个年头的皇帝,在38岁那年得病猝死。

临终前,柴荣兵权交给了赵匡胤,对赵匡胤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尽心尽力辅佐自己的6岁的儿子柴宗训,赵匡胤也点头答应了。

当时赵匡胤并没有打算谋反,可是仅仅一年,赵匡胤就黄袍加身了,忘记了大哥柴荣的嘱托。

柴荣一死,当时柴荣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周恭帝。

陈桥兵变,赵匡胤登基称帝,建立大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谣传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赵匡胤奉命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在部队北上到达陈桥的时候,赵匡胤跟自己的将士串通,发动了政变。

史书上记载,赵匡胤当皇帝是被迫的,事前并不知情,是他身边的将领强加给他的,他身不由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酒醒之后的赵匡胤身上。

这时候赵匡胤骑虎难下,顺从将士自己就是谋反,如果不答应,大家也会杀了他。

不管怎么说,赵匡胤夺走了大哥的江山,无论如何有点不厚道。

当时天下尚未统一,需要安定人心。

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之后,率军回到京城,对满朝文武大臣反复声明不会迫害他们,对幼主和皇太后也敬爱有加,善待他们,并“勒石作戒”放到殿中,交代自己的子孙后代: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善待柴氏子孙,不能以任何名义加害他们。

宋朝历任皇帝也谨遵此训,没有犯戒。

赵匡胤这样做,有不得已的一面,因为天下未定,身边大臣和将领都是周世宗的手下。

但是这也跟他的为人有关,他骨子里是仁义的、厚道的,有底线的。

在建立宋朝的时候,他没有像汉高祖明太祖那样残害功臣,而是杯酒释兵权,这样的皇帝,确实是皇帝群体中的一股清流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子... 因为明人罗贯中笔下的一部不朽的巨著,三国这个夹在汉晋之间、存续不过60年的分裂乱世,成了令无数后人心...
原创 开... 1978年,中央开始成立相关机构,为此前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将领干部们平反。12月,负责平反工作的中央纪...
原创 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中,不少战役都广为流传,最出名的就...
人文齐鲁|《颜山杂记》中的古泉... 文|赵瑞峰 《颜山杂记》是清初益都人孙廷铨(1613-1674)于康熙三年(1664)搜辑旧闻而成书...
原创 太... 【太平天国系列五十四,小佛说史原创】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除了反清之外,还反孔子。洪秀全多年考试,结果...
原创 明... 在元明鼎革之际,明与北元为争夺云南控制权,展开激烈角逐。 明朝因担忧梁王联合北元及乌斯藏围攻,急需解...
原创 宋... 她是南宋最贞烈的女子,也是宋朝最后一个女词人。 她用一阙《满庭芳》,哀叹三百年文明的沦丧,也成了她生...
明朝大将,东征抗倭援朝,斩杀1... 某些对韩国比较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李舜臣,在公元十六世纪中后期,抗击倭寇的朝鲜民族英雄。 在互联网上...
原创 解... 众所周知周王室姓姬,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姬姓诸侯就占据了五十多个席位。因此...
原创 睢... 1948年,粟裕三次向毛主席谏言之后,毛主席从善如流,很快大胆启用粟裕的提议。 另一边,蒋介石也在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