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守义:60岁创业,100元启动资金,靠8分钱利润年入3亿
创始人
2025-09-01 07:03:19
0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约翰生

经得起历史考验,最终沉淀下来的东西,才更值得我们重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太多的国粹一点点传承了下来,它们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王守义用一辈子坚守的十三香调味料事业,便是其中之一。

历史悠久,配方优良

现如今市面上正在销售的王守义十三香,清晰地印着“中华老字号”几个大字。与其他现代调味产品不同,这几个大字不是宣传的幌子,它确实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而这也是它最具吸引力的特点。

早在宋朝年间,王守义的祖辈就是依靠着香料的调配和售卖为生。起初他的祖辈是在店铺里售卖一些中药药材,类似八角、桂皮之类的东西。后来因为生意竞争力强,不由得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都说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就这样,依靠着店铺里丰富的原材料,加上反复的试验,老祖宗开始走起香料制作的发家之路。受当时经济环境的影响,起初只是有一些地主家庭或者当官的家族会来购买香料,改变生活质量。

可即便这样,随着香料的名气逐渐增大,一些贫苦的百姓家庭,即便钱袋子并不富裕,可逢年过节或者家中有喜事的时候,也会来购买一些香料改善一下生活质量。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快这一民间手艺的名声就传到了皇宫。

不久之后香料的创始人便被皇帝召集到了宫中,因为香料的味道深受皇帝喜爱,自那以后它便成了皇宫佳肴里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毕竟前景不可预料,那时候社会的变革总是令人猝不及防。

受战争的影响,皇宫里一片混乱,无奈之下老祖宗只好带着香料配方离开皇宫,另谋出路。皇室专用的香料也是这时再一次流入了民间。

迫于生活压力,重振祖传配方

上世纪50年代,王守义从父亲手里继承了香料的配方。起初,拿着这样一个祖传配方,王守义并没有想借助它干一番事业。可当时生活贫困,为了养家糊口,王守义按照配方研制香料,挑着担子在街坊邻里叫卖。

善于交流、为人友善的王守义,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但是因为自己是流动性售卖,很多人会因为担心质量和味道而不敢购买。王守义便意识到自己要有一个名号,一来为了生意有回头客,二来也使产品更具保障性。因为香料的制作需要用很多原料来配,所以王守义将它称为“十三香”,它也被印在了包装袋上,成了王守义的代名词。

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1969年起,受到政策限制,大家被要求吃“大锅饭”,王守义的生意也就此终止。1984年改革开放迎来新氛围,王守义带着全家来到了河南驻马店。

在儿子的劝说下,他拿着东拼西凑的资金——100元钱,建立了一个小小的调味料厂,开始了发展“十三香”事业的道路。

厂子刚建起来的时候,发展还是有很多困难的。有些家庭的消费观仍旧还停留在生存资料消费的水平,对食物的色、味要求并不高。那时候他们父子俩经常到处摆摊,给人们免费试用十三香,并积极接受大家对味道调整的建议。

这样子一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十三香的用途,王守义的小厂子销量也逐渐增加。祖传的配方在他手里也经过多次修改调味,变得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原来的一张纸、几行字,在60岁的王守义手中,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牌匾。

努力和头脑,成就了一番事业

随着手中资金的积攒,王守义也在对自己的小工厂进行着改革——引进现代化机械器材、招募工人。王守义和儿子逐渐从经营销售者的角色向着管理规划者进行转变。他的小工厂,也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大公司,销售额也呈现出正向增长的趋势。

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细心的经营与照料。在“十三香”事业的发展上,王守义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工厂刚刚起步的时候,因为没有喇叭,他就扯着自己的嗓子叫卖,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从来没有抱怨过辛苦,也从未想过放弃。

当公司越做越大,这个一份利润只有8分钱的“十三香”公司,年利润竟也达到了3亿。可王守义仍旧专心搞研发,一心只想着怎么把“十三香”的味道做得更好。而大家眼里的王守义,总是一身粗布衣,一双老布鞋,十分质朴亲和。

闲来无事的时候,他还会到厂里员工休息、吃饭的地方看一看,询问一下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上了年纪的王守义像一个长辈般给予晚辈员工们关怀,完全没有老板的架子。

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他手下带出来的人,一般都是从年少青丝一直干到退休,陪着企业一步步成长。

越做越大的产业,不由得引起了一些投机取巧分子的注意。当王守义“十三香”火遍全国之后,市面上相继出现了许多盗版产品,他们抄袭十三香包装,却没有十三香的味道。

而在当时的背景下,大多数人的维权意识并不强。可能是基于明智的商业头脑和先见意识,王守义的儿子王银良强烈要求父亲打击盗版。

而王守义则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觉得盗版产品安全没有保障,父子俩便在业内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打假斗争。为了更加方便顾客辨识,王银良就把父亲的照片印在了包装盒上面,成为了“十三香”最好的代言人。迄今为止,因为大量的资金投入,打假效果也十分显著。

当年的王守义靠着当年的100元资本,还有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将一份极其细致的工作坚持了几十年,在利润低至几分钱的行业,也做出了年利润上亿的成果。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刻,仍旧在为“十三香”的发展出谋划策。

王守义这几十年来坚持的,是对传统手艺的传承。而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更是老一辈企业家务实求实的实干精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徒... 秋风星落五丈原,这一美誉便一直为后代臣子梦寐以求,但因武侯事迹太过璀璨,引为标准,因此历代臣子鲜少有...
原创 梁... 梁山水泊一百单八将,各个英雄无敌,各个本事高强,有人擅长水攻,有人擅长火攻,也有人擅长骑兵攻击;今天...
原创 皇... 文/行走天涯 皇帝问一人几日能将敌军击退,这人答3日,结果敌退他死,国灭! 五代十国在我国历史上是一...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辛亥革命前夕,清朝皇室成员队伍已经扩大至14万人。只不过,虽然在清王朝...
原创 民... 民国时期,虽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但是我们始终都该相信,即便是在最为糟粕的土地上,也有那么一朵洁白的...
原创 明... #头条群星8月榜# 最近看到这样的问题比较多,说,明朝到了近代会比大清强吗?明朝遇到鸦片战争会怎么样...
原创 康... 清朝初年的名将图海,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人物。他用铁血和智慧为康熙朝的稳定立下不朽功勋,然而...
原创 李... 历代皇帝开创国家,手底下必然有一帮能征善战、多谋善断的忠臣良将。因为想要在乱世中崛起,绝不是一两个人...
原创 张... 我们看《三国演义》,肯定会对里面两位姓张的将领有印象。一个是张飞,一个是 张 郃。张飞是刘备的结义三...
岳飞下令处决四十个逃兵,心软放... 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鄂州大营的辕门前积雪盈尺。四十具无头尸体横陈雪地,颈腔喷涌的热血在零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