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是西汉时的战神级人物。他犹如一颗幸运星,带来频传的捷报,为汉朝对匈战争打入一剂强心针。
他十八岁时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后大胜而归,获封冠军侯;十九岁时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此后,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武将的终极梦想。
谁也想不到的是,这颗迅速升起的明星,却会匆匆陨落。24岁时,他突然不明原因地暴毙。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对其死因都讳莫如深。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霍去病的死亡呢?
对此,有多种说法:瘟疫致死、仇人所杀、族人内讧等等。
但若将霍去病之死,与卫青被打压,及之后丞相公孙贺被灭族联系起来,或许可发现一丝蛛丝马迹:其或是被卷入了换太子的国本之争中。他的死,实为巫蛊之祸拉开了序幕。
霍去病
病死说:感染瘟疫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一个场景:匈奴人在撤退到漠北之前,谋臣中行说建议单于将死于瘟疫的牛羊丢到水源地。霍去病带着军队去喝了带病菌的水,就感染瘟疫而死。
这种说法流传很广,一度成为霍去病死因的标答。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汉武帝曾经真的这样说过一次。
汉武帝晚期,发生了“巫蛊之祸”,太子刘据死亡。事后,汉武帝发布了《轮台罪己诏》。
《罪己诏》中,他将汉军的几次重大失败,都归因于匈奴的阴谋。其中写道:“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匈奴将死羊死牛丢到水中,用来暗算汉军。
似乎这样就和前面的论断对上了。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有不小的漏洞。
其一,没有其他病例。倘若真是传染性极强的瘟疫,肯定会出现大规模传播、大规模死亡,而不会只有霍去病一人中招。但问题是,史书上并没有当时出现过大规模疫情的记录,也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将领因感染瘟疫而死亡。
其二,时间对不上。《汉书》上记载,霍去病是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出兵,元狩六年去世的。这样霍去病从出征到死亡,间隔了足足两年多时间。显然,瘟疫的潜伏期不会这么久。
这就证明了汉武帝在《罪己诏》中所提的不见得是瘟疫;即便是这样,也不是霍去病最后出征的那一次。
由此可以推断出,霍去病肯定不是病死的。
联想到西汉初年,扳倒吕氏时,一度想抢在汉文帝之前夺取帝位的齐王刘襄,及其弟弟刘章,也是在两年内不明不白地去世。《史记》同样语焉不详。
那么,霍去病有很大可能是被人害死的。
古代大规模瘟疫
暗算说:被仇人所杀
有种观点认为,霍去病可能是被李家人或者卫家人害死的。
理由是这两家人都与霍去病结下了不小的梁子。
一、李敢家人报复之说
霍去病为替卫青报仇,将李广的儿子李敢杀死。李广有三个儿子,长子李当户是李陵之父,他和次子李椒都先于李广而死,唯留幼子李敢。
李敢认为卫青对其父李广之死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便打伤卫青。卫青没有声张此事,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得知后,愤然在甘泉宫狩猎时用暗箭将李敢射杀。此时,汉武帝正宠信霍去病,便包庇霍去病之罪,对外称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的。
《史记》中跟着写了一句“居岁馀,去病死。”这便让人不得不怀疑李敢之死和霍去病之死,是否有某种因果关系。
但事实是,李敢死于公元前118年。当时,李家就剩下李当户的儿子李陵和李敢的儿子李禹。李陵出生于公元前134年,李禹出生于公元前130年,两人分别为16岁和12岁,应该都还不具备报仇的能力;毕竟,让两个少年去干掉霍去病这个久经沙场的战将,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久经沙场的霍去病
二、卫家人的报复之说
霍去病在战场上接连获胜,使其得到比卫青更多的恩宠。
后来在征讨匈奴的战役中,汉武帝直接令卫青和霍去病各自率领五万骑兵。由此可见,当时霍去病的风头大有超过卫青的势头。
《史记》中写道:“举大将军(卫青)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霍去病),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卫青手下的门客大多离去,转而投奔到霍去病那,这脸被打得啪啪直响。有人据此推测,卫家人担心霍家影响其地位,遂对霍去病下手。
但这一点似乎也难成立。卫家和霍家的兴盛,都是缘于卫青的姐姐、皇后卫子夫,两家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算矛盾再大,根本利益还是一致的。
并且霍去病在死前一年,还不计后果地为卫青杀了李敢。如果两家人已经势同水火,霍去病会那么干吗?
显然,霍去病之死,和李家人、卫家人都关系不大。
意气风发的霍去病
尾大不掉的鹰派
霍去病去世前几年,汉武帝曾与其有过一段对话。
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
表面上,霍去病对答得气壮山河。尤其是其所说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励志名句。
但从汉武帝与霍去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汉武帝隐隐透露出打算结束汉匈战争的想法。因为汉匈战争消耗之大,已经让大汉王朝不堪重负。
首先,这场战争,已使当时全国人口大减。《资治通鉴》记载:“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劳薄赋,与民休息……”战争使西汉全国人口已经少了一半。
其次,财政已入不敷出。《史记?平准书》记载:(这场战争)“年耗上百亿。”但当时,国家的收入却远少于此。《太平御览》中写道:“汉定以来,百姓赋敛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可见战争消耗的费用,是每年国家收入的数倍。
卫青和霍去病有一次出征塞外,出塞时清点马匹数量是14万匹,但战后回到塞内时已不到3万匹。一场战争,将马匹消耗得仅剩个零头。
这种情况下,战争如果再继续,国家社会经济就会陷入崩溃。
汉武帝要让霍去病学兵法,就是想让霍去病好好休息,闭门读几年书,从此远离战争一线;而给霍去病修建府邸,就是让他安顿下来,年纪不小了,别总在外风餐露宿的,回家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踏实日子吧。
可霍去病的回答,虽说豪情满怀,但却隐隐透露出一个信息: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鹰派已经开始不太听指挥,有点尾大不掉了。
从形势上而言,如果汉武帝不当机立断对卫青、霍去病下手,等他们坐大,那就危险了。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真正的元凶
既然卫青、霍去病是皇亲国戚,汉武帝为何偏偏要跟他们过不去呢?
因为汉武帝想换太子。
汉武帝晚年,皇后卫子夫年老色衰,李夫人渐渐得宠。
渐渐强势的卫氏族人让汉武帝深感忌惮,生怕太子刘据会成为卫氏傀儡,卫子夫成为第二个吕后。
而在当时,李夫人正得宠,且所生的儿子刘髆也渐渐成年。加上本就不喜欢刘据,汉武帝很可能就动了换太子的心思。
但刘据在卫氏族人的保护下,很难撼动。要动刘据,就先要将卫青、霍去病等人一个个清除掉。
一系列的打压便拉开序幕。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死后,卫青长子宜春侯卫伉因犯法被免去了侯位。
霍去病死后两年,他的封国断绝了继承人。
霍去病死后四年,卫青去世。
霍去病死后五年,卫伉的两个弟弟,阴安侯卫不疑、发干侯卫登二人都因进献祭祀黄金缺少份量而丢了侯位。
在霍去病死后第26年,即公元前91年,对卫氏家族的终极打击开始了。
当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与汉武帝女儿阳石公主私通,并且在甘泉宫皇帝专用的驰道上埋藏偶人以诅咒武帝。随后,公孙贺父子被抓捕,并且都死在狱中,随后被灭族。
要知道公孙贺的妻子是皇后卫子夫的姐姐。霍去病、卫青死后,公孙贺便成了太子刘据主要的支持者。公孙贺一死,刘据再也没有招架之力,成了刀板上的肉。
于是,意在除去太子的巫蛊之祸就这样开始了。
从霍去病,到卫青,再到公孙贺,这是一条思路清晰,循序渐进的打击链条。最终指向的目标,就是太子刘据。而有实力发动这一系列攻击的只有一个人,那便是汉武帝刘彻。
而这个计划得以实施的前提,便是清除掉霍去病和卫青在军队中的势力。
试想一下,如果霍去病没死,巫蛊之祸时他正值4、50岁的壮年,掌握着西汉最为精锐的一支军队,最终谁灭谁就不好说了。
自从卫子夫失宠,汉武帝产生换太子的想法后,霍去病的命运实际上就已注定。
可惜霍去病一代名将,在战场上犹如天神下凡,所向披靡,却在一场换太子风波中早早陨落。
巫蛊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