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第3539期
12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2025年4月21日,梵蒂冈上空的天空低垂,教皇方济各因呼吸系统疾病逝世,享年88岁。他的离去不仅标志着天主教会的重大转折,也为一个充满矛盾与希望的改革时代画下句点。
方济各的继任者将接手一个既焕然一新又内外交困的教会,在全球信众的注视下,未来的教皇将如何应对这个分裂与变革并存的时代?教会的灵魂,又将走向何方?
从阿根廷到梵蒂冈的使者
教皇方济各,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戈里奥,1936年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
2013年,他当选为第266任教皇,成为天主教历史上首位来自美洲的教皇,也是1300年来首位非欧洲出身的教宗。
他以圣方济各——这位以谦卑和关怀穷人著称的圣人——命名自己的教皇称号,预示了他将带领教会走向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方济各的上任打破了传统的教皇形象。
他拒绝入住豪华的教皇宫殿,选择简朴的圣玛尔大之家作为居所;他放弃红色皮鞋,穿着普通的黑色皮鞋;他甚至亲自为街头的流浪汉洗脚。
这些举动让他迅速成为“人民的教皇”,却也为他日后的改革之路埋下争议的种子。
改革的火种
方济各的改革目标明确:让教会更贴近现代社会、更透明、更具包容性。他的举措触及了教会的核心问题,但也引发了保守派与进步派之间的激烈对峙。
1. 经济透明:清理梵蒂冈的“金库”
梵蒂冈银行(IOR)长期被指控涉及贪腐和洗钱丑闻。方济各上任后,设立经济秘书处,引入国际审计标准,试图让教会的财务运作更加透明。
2014年,他解雇了涉嫌不当行为的银行高管,并关闭了数百个可疑账户。
然而,这些改革触动了教廷内部的既得利益集团,引发了强烈反弹。
2017年,梵蒂冈首席审计官利贝罗·米利隆因“调查过度”被突然解职,引发外界对改革诚意的质疑。
2. 包容的呼声:从LGBT到离婚者的橄榄枝
方济各在道德和社会议题上的开放态度震动了世界。
2013年,他在回答有关同性恋的问题时说:“如果一个同性恋者寻求上帝且怀有善意,我是谁可以评判他?”这句话被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他包容形象的象征。
他还推动教会对离婚和再婚人士的接纳,允许他们在特定条件下领受圣事。这些言论让进步派欢呼,却激怒了保守派神学家,他们指责方济各“背离教义”。
例如,2016年的《爱的喜乐》(Amoris Laetitia)通谕因其对家庭和婚姻的温和立场,引发了四位枢机主教的公开质疑。
他们发表“疑问书”(Dubia),要求教皇澄清是否偏离传统教义。这场争论不仅暴露了教会的内部裂痕,也让方济各的改革之路蒙上阴影。
3. 环保与社会正义:地球的守护者
方济各将环境保护提升到信仰的高度。2015年,他发布《愿祢受赞颂》(Laudato Si’)通论,呼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批评过度资本主义对穷人和地球的剥削。
这份通函被誉为“绿色圣经”,不仅影响了天主教徒,还引发了全球环保运动的共鸣。
然而,他的环保立场也招致批评,美国一些保守派天主教徒甚至称他为“马克思主义教皇”。
4. 外交与和平:跨越宗教的桥梁
方济各致力于宗教对话与全球和平。他多次访问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如2019年与阿联酋大伊玛目签署《人类兄弟情谊宣言》,呼吁宗教和谐。
他还为俄乌冲突和加沙危机发声,呼吁停火与人道救援。
然而,他的和平倡议有时被指过于理想化,缺乏实际影响力。
例如,他在2022年呼吁俄乌停火的声明虽获赞誉,却未能改变战局。
教会的千年传奇
要理解方济各的改革与争议,必须回溯天主教会的起源与演变。
天主教的根基始于公元1世纪,拿撒勒的木匠之子耶稣基督以“天国近了”的宣告开始传道。他的受难与复活成为信仰的核心,追随者逐渐形成基督徒团体。
圣伯多祿(圣彼得)被视为教会的“磐石”,历代教皇自称其继承人,承载着“地上之神”的权威。
公元313年,《米兰诏书》使基督教合法化;公元380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从此,教皇不仅是一位宗教领袖,更成为政治与文化的核心。然而,教会的历史并非只有神圣,也有权谋、腐败与争议。
关于选举,教皇的选举(Conclave)是天主教最神圣的仪式之一。全球资深枢机主教齐聚西斯汀教堂,在绝对保密的环境中投票。
选票需达到三分之二多数,当选者接受后选择教皇名号。最终,白烟从烟囪升起,伴随着“Habemus Papam”(我们有教宗)的宣告,新教皇诞生。
这一仪式不仅牵动亿万信众的心,也吸引了全球媒体的镜头。
然而,选举并非总是和谐的。2005年本笃十六世的当选被认为是对前任约翰·保罗二世保守路线的延续,而2013年方济各的当选则被视为对改革的渴望。
每次选举,都是一场信仰与政治的博弈。
历史上那些教皇的传说
女教皇若安娜:真实还是传说?
中世纪流传着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9世纪,一位名叫若安娜的女子女扮男装,凭借才华成为教皇。
传说她在一次游行中突然分娩,暴露身份,被愤怒的群众石毙。虽然历史学家认为这更可能是虚构,但若安娜的故事在中世纪广为流传,甚至影响了教皇选举仪式的设计。
例如,传说新教皇需坐在一张特殊椅子上接受性别检查,以防类似事件重演。
2009年的电影《女教皇若安娜》将这一传奇搬上银幕,刻画了一个女性在男权世界中追求知识与权力的悲剧。
亚历山大六世:文艺复兴的“黑暗教皇”
15世纪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波吉亚家族)以腐败和权谋闻名。他公开纳妾,将私生子提拔为枢机主教,甚至涉嫌谋杀政敌。
他的统治让教会的道德权威跌至谷底,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埋下伏笔。波吉亚家族的故事至今仍是文学与影视的热门题材,如电视剧《波吉亚家族》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的阴谋与奢靡。
庇护十二世:二战中的沉默与抉择
二战期间,教皇庇护十二世因未公开谴责纳粹而备受争议。批评者认为他在大屠杀期间保持沉默,未能履行道德职责;支持者则指出,他通过秘密渠道救助了数千名犹太人。
这段历史至今众说纷纭,反映了教皇在政治与信仰之间的两难抉择。
约翰·保罗二世:从刺杀到宽恕的传奇
1981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圣彼得广场遇刺,身中数枪,命悬一线。奇迹般生还后,他不仅康复,还亲自探监刺客阿里·阿贾,原谅了对方。
这张教皇与刺客在监狱交谈的照片成为宽恕的永恒象征。约翰·保罗二世还因支持波兰“团结工会”和推动冷战结束而被誉为“改变历史的教皇”。
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信众,也为方济各的包容理念奠定了基础。
教皇在流行文化中的投影
教皇不仅是宗教领袖,也是文学与影视的灵感源泉。
《教宗的承继》(2019)
这部由安东尼·霍普金斯和乔纳森·普莱斯主演的电影,聚焦于教宗本笃十六世与方济各的交接。
通过两人的对话,展现了保守与改革的碰撞,以及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影片不仅获得奥斯卡提名,还让观众对方济各的改革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达·芬奇密码》与《天使与魔鬼》
丹·布朗的小说将教皇选举与教会的神秘历史融入惊悚故事。《天使与魔鬼》以教皇去世后的秘密选举为背景,描绘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虽然情节虚构,但对西斯汀教堂选举仪式的描写引发了公众对教皇选举的好奇。
《教宗新衣》(2011)
这部意大利电影讲述了一位意外当选的教皇因不堪重压而逃离梵蒂冈,隐藏身份融入普通人生活的故事。
影片以幽默与温情探讨了教皇作为“人”的脆弱与信仰的本质。
方济各的去世留下了一个分裂的教会。
一方面,他的改革让教会更加人性化,吸引了年轻人和边缘群体的关注;另一方面,保守派的不满和世俗化的浪潮让教会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未来何去何从:
世俗化与信仰危机:在西方国家,教会的影响力持续下降,年轻人对宗教的兴趣减弱。如何让信仰在数字时代焕发活力?
保守与进步的平衡:教义的传统与社会的变革如何共存?LGBT权益、女性角色等议题将持续考验教会的智慧。
全球影响力:在非洲和亚洲,天主教徒人数激增,未来的教皇可能来自这些地区,带来新的视角。
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位教皇都在时代洪流中留下印记。无论是约翰·保罗二世的宽恕、亚历山大六世的争议,还是方济各的谦卑,他们都不是神,而是肩负使命的凡人。
教皇之路从来不是坦途,而是通往人类灵魂深处的曲折旅程。
方济各留下的遗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希望的火种,也是分裂的隐忧。
未来的教皇能否在争议中找到平衡,在变革中守护信仰?
答案,或许将在西斯汀教堂的下一缕白烟中揭晓。
近期发表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儿女未来
精选汇编 ↓↓↓ 百篇一网打尽
【穿越访谈】世界华人系列
【行走如歌】100个国家·1000座城市
【王妃传奇】皇冠越重 幸福感越轻
【带你深度游世界】
喜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