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的土地上:
有一个佛体洞山叫做“罗盛教山”;
有一个村子叫做“罗盛教村”;
有一条河流叫做“罗盛教河”。
这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埋葬着一位中国英雄——罗盛教。
他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为救朝鲜民族的一个少年而不幸溺水身亡。
朝鲜人民对于他舍己救人的英勇行为感激涕零,纷纷向我国请愿希望将他的遗体安葬在他牺牲的这片土地上,于是忠骨就这样埋在了他乡,受朝鲜人民代代敬仰。
罗盛教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么,他救下的那名少年如今怎么样了呢?
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文员
1951年,罗盛教跟随大部队奔赴朝鲜战场,他和其他战士们一样,想要到前线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但部队考虑到他早年受过教育,于是在这场激烈的战争中,让他在后方担任了文职工作。
可是18岁就参加了解放军的罗盛教,也曾跟随部队到湘西剿匪,他根本不怕敌人的刺刀和大炮,只怕不能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到达朝鲜的罗盛教,终日为不能到前线杀敌而闷闷不乐。
看到他一次又一次地申请上阵,部队里的领导亲自来开导他并告诉他:“革命工作不分轻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做,少了哪一方都不行。”
罗盛教在领导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也只好接受现实。此后他每日认真学习朝鲜语,帮助乡亲们消除沟通障碍,这也让他和朝鲜人民的关系十分亲近。
战争惨烈,许多百姓无家可归,四处逃难,罗盛教在战场后方,见到这些苦难的朝鲜人民,感到十分痛心。
所以即使是做文职工作,罗盛教也并局限于本职工作,而是积极的锻炼,在朝鲜人民遇到危险和困难时,他总是第一个冲过去帮助他们脱离危险。
一次敌人的轰炸机突然来临,随着几枚炸弹的坠落,村庄瞬间陷入火海之中,当时的罗盛教刚刚走出经常看望的安大娘家中,看到这个情形,他没有半点迟疑,立刻转身冲进房屋,去救安大娘和她的孙女。
在救援过程中,罗盛教的胳膊被凶猛的火势烧掉了一块皮,但幸好三人最终都安全撤离。
在临津牛尾洞伏击战中,我军向指挥部报告前线有许多伤员,需要派人前来抢救,罗盛教主动请求领导派他上前线进行支援。
领导批准后,他立即奔向战场,在他刚刚到达受伤战友身边时,一颗炸弹落在了他的身边,罗盛教毫不犹豫地抱住战友,用身体作掩护,确保战友安然无恙,幸运的是,二人都保住了性命。
一次又一次的危险中,罗盛教首先想到的永远都是战友和群众。
但是这一次,幸运之神却不再眷顾这个英勇的士兵了。
为救少年,身陷冰窟
1952年年初,冰冷的寒冬并没有因热烈的新年气氛变得暖和一点,即使身披棉服大衣,依旧能感到寒风刺骨。
但无论天气如何恶劣,战士们的操练从不会停止。
罗盛教虽身为文职工作者,但对于武器装备的练习他从来不会松懈,每日清晨都要进行射击和投弹的自主练习。
这天,他和往常一样独自一人来到河边练习投弹,突然听到有人在大叫“救命!”,他下意识地往声音传来的地方跑去。
原来是几个少年看到河面上结了好厚的一层冰,便在冰面上滑冰玩耍。没有想到突然冰面破裂,其中一名叫做崔莹的少年,一下掉进了深不见底的冰窟窿。
其他的孩子在旁边吓得不知所措,一直哭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罗盛教赶到后,看到这几个孩子一直指着冰面,用他们的语言说着:“掉下去了。
”罗盛教明白了什么意思后,立即脱下棉衣和鞋子,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毫不迟疑地跳入了冰窟窿,开始寻找落水少年崔莹。
罗盛教第一次潜入水底,并没有找到崔莹的踪迹,他感到万分着急,生怕来不及救助这个孩子。
他不管不顾地再次潜入水中,而那时的罗盛教已经被这冰冷刺骨的河水消耗了大半的体力了。
当他再次潜入水底时,好大一会儿都没有露出水面,这让其他几个孩子更是害怕了,纷纷伸着头张望,
这时崔莹被突然托出了水面,可是周围的冰面实在是太薄了,崔莹再次掉入河里。
罗盛教只能反复救援,而此时的他已经耗尽体力,身体冻得僵硬,可是他知道一旦坚持不住,崔莹肯定就没命了,便咬紧牙关拼了命的将崔莹顶到自己的头上。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侦察连的宋志云同志赶来了,他不会游泳,便立即找了一根木杆,伸向水面,
崔莹抓住这根木杆终于得救,可是罗盛教此时已经全身冻僵,无力支撑,被河水冲走了。
等到大家在河的下游找到罗盛教时,这名21岁的战士已经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朝鲜人民纷纷请愿
当时罗盛教牺牲的事情在部队里只是记录档案,并未得到部队的认可和表彰,崔莹的父母以及当地的人民群众共同来到部队,寻找罗盛教的领导叶建民。
叶建民一时之间还不知道为何缘由,崔莹的母亲便抓着他的手告诉他罗盛教舍己救人的事情,一位老奶奶哭着说:“罗同志就像我的亲生儿子一样,我要把我的墓地献给他。”
其他的百姓也纷纷响应,要按照朝鲜最隆重的葬礼来安葬罗盛教。
这让叶建民深受触动,感受到罗盛教在朝鲜人民的心中有多么的重要。
他立即下令要求部下深入了解这件事情,尽快向他汇报。
在了解了事情原委后,师党委决定用最高的礼仪规格为罗盛教举行追悼会,并追授罗盛教特等功,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罗盛教虽然不是在战斗之中牺牲,但是他和战场上的烈士一样,体现了我国军人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罗盛教的追悼会在当地举行,朝鲜当地数百名老百姓都赶来参加,哭声一片,令人心痛。
在部队帮忙清理罗盛教的遗物之时,有同志发现这样两份诗句:
如果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希望你不要为我停留,应当继续前进,为牺牲的人民和同志报仇。
如果我是块钢铁,那就把我放在炉火里,看看是不是也可以放射出英雄的火光。
从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罗盛教是一位有着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的同志。
为了纪念罗盛教为朝鲜人民的付出,朝鲜人民把他生命流逝的那条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少年崔莹的家乡改名为“罗盛教村”,连安葬他的佛体洞山都改为了“罗盛教山”。
这座山上还建立了罗盛教纪念亭以及纪念他的纪念碑,
上面还刻着金日成的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长大后,我便成了你”
罗家父母在得知罗盛教牺牲时,悲痛欲绝,但是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好样的,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必定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在情绪平稳后,提出十分想见一见儿子亲自救下的那名少年,上级领导告诉他,这名少年崔莹也十分想见一见罗家人。
之后崔莹便跟随朝鲜的访华团抵达北京,随后又来到了罗盛教的故乡新化。
汽车刚停,崔莹立刻冲下车门,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罗爸爸和罗妈妈。
罗迭开见到崔莹向自己奔来时,也是十分激动,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儿子罗盛教朝着自己跑来了,罗家二老眼泪止不住地落下,与崔莹紧紧相拥在一起。
崔莹为了表达对罗家的感激之情,将罗爸罗妈也亲切的唤为爸爸妈妈,
嘴巴里还不停的说着:“对不起”和“谢谢”。
两年过去,崔莹的心中从未放下对罗家的内疚之心,觉得如果不是自己贪玩儿,罗盛教哥哥也不会因此牺牲了,他告诉罗家二老,
从此他就是他们的儿子,会像孝顺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孝敬他们。
罗迭开看着眼前的崔莹,说着:“都过去了,好好长大,像你罗哥哥一样成为一名战士,继续保家卫国。”
崔莹使劲点头,这个目标他在被罗盛教救下的那时,就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心上,崔莹的父母也一直在告诉崔莹“救命之恩永不可忘”。
当天晚上,崔莹留在了罗家,与罗迭开共睡一张床,早上醒来,罗妈妈就准备好了早餐,看起来就是和乐融融的一家人。
临别之际,双方互送了礼物,崔莹走之前还抱着罗迭开告诉他:“爸爸,您和妈妈一定要去朝鲜看一看啊。”罗迭开满含泪水的点头答应。
1960年10月,罗迭开受邀参加志愿军出国作战十周年纪念大会。
毛主席专门接见了罗迭开,还亲切地对他说:“来到北京可以随意些,不用紧张,你是罗盛教的父亲,你还有个外国儿子呢!”
这让气氛一下变得融洽起来,此后罗迭开八次到北京,有七次毛主席都亲自接见。
罗盛教牺牲了,但是他救下的少年崔莹今后如何了呢?
回到朝鲜的崔莹,立即到了部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
在军队的崔莹,一直以罗盛教为榜样,兢兢业业地履行着军人的职责,在同样的21岁那年,他当上了朝鲜人民军中尉。
过了两年,朝鲜韩国边境再次爆发冲突,崔莹作为朝鲜人民军中尉,作战在一线奋勇杀敌,他冷静睿智又勇敢,很快立下了战功,
不仅获得了“朝鲜人民军”的称号,还连升三级,成了朝鲜人民军“清津军区”的总参谋长,军衔中将。
后来罗迭开受邀访问朝鲜,刚到达平壤时,就看到有数十万朝鲜人民群众在等待着他,欢迎着他。
崔莹在看到罗爸爸到来时,依然激动地上前大喊爸爸并紧紧拥抱在一起,罗迭开也早准备了礼物要送给崔莹,一个毛主席石膏像,还有罗妈妈亲手做的衣服等,崔莹十分感动。
在晚宴上,
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亲自招待罗迭开
,举起酒杯,用中国话对罗迭开说道:“谢谢你生了这样的好儿子,朝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谢谢你这位好父亲。”之后还和罗迭开一同来到罗盛教墓前扫墓。
到了1977年,崔莹也因公殉职了,这个悲壮的消息让许多人都感叹,一位朝鲜军人,踏着一名中国志愿军烈士的足迹,最后也成了烈士。
曾经有许多人都在为罗盛教感到“惋惜”,认为罗盛教同志的任务是战斗,是打击敌人,为救一个孩子就这样淹死了,实在是不值得。
罗盛教这位平凡的战士,做了一件让朝鲜人民代代感激的事情,救了一个和他一样为人民的事业奉献出生命的军人,他牺牲的地方冠他之名,那里的孩子以他为榜样,这样的牺牲,是不是值得的呢?
但凡我们的战士们心中考虑过这个问题,这场战役就不会胜利。
我们的军人,从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