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诸葛亮经过前后五、六年的充分准备,开始了以求统一的北伐曹魏的战争。他面对强大的敌人,虽然一再遭挫,也毫不气绥,矢志不移,七年之间五次出兵伐魏,为这平生之志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魏蜀之间,隔以秦岭、蜀道天险,双方均宜守不宜攻。谁越险而攻,就会劳帅兴众,付出高昂代价。尤其是蜀国,地不过一州,民不过百万,理应闭关守险,以逸待劳为上策,而诸葛死却连年兴兵北伐,原因是什么呢?
李正肯、陈玉屏同志在《试论诸葛亮的军事战略思想》中认为:诸葛亮坚持北伐,是以军事斗争服从政治斗争的需要。《三国志·刘晔传》说:“蜀虽狭弱,而(刘)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愈是在“危急存亡之秋”,就愈不能示弱于人。频频采取攻势,可以打乱敌方的战略步骤。同时,利用对魏战争还可以标榜刘氏的正统地位,“恢弘志士之气”,振奋吏民精呻,缓和内部各种矛盾。蜀汉小而弱,又是由刑襄、东州和巴蜀土著三大地主集团共同组成统治集团的,利用鼎峙之际,小国之民气可鼓而不可泄,不断地利用对外战争可使人民振奋精神,有利于统治的巩固和强化。
不少人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这虽然有为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辩解的一面,但实际却把诸葛亮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企图统一中国的努力看低了,看偏了。章映阁在《诸葛亮新传》中说,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的表示来看,诸葛亮的意志和决心是何等竖定,力求必成的信念又是何等坚定。当时,虽然三国鼎峙,各不相下,然而三国都在各抚其众,戮力经营,因而政冶经济,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时代赋予包括诸葛亮在内的三国政治家们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就是统一中国。无论是曹操、孙权,以及他们各自集团中的有识之士,无不是把统一作为他们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来加以考虑的。一向以正统自居、以“兴微继绝”为己任的诸葛亮,自然不会走在其余政治家的后面,自然是更为迫切地要求统一了。虽然他北伐中原的宏图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巳不可能以成功告终,但诸葛亮却始终没有放弃统一中国的大志,继续沿着隆中规划的战略路线走下法,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坚定地、积极地走下去,直到最后一息。这正是后人对他格外尊重的缘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