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都有钻空子的人,尤其朝代末世秩序崩坏的时候。
北魏末年,就出现了冒领军功的情况。
于是有正直的官员看不下去了,主动上书指出了这一弊病,并且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这个官员就是出身范阳卢氏的尚书左丞卢同。
熙平二年(517年),卢同在阅看吏部勋书时,发现了冒领军功的问题,并且检查出冒领官阶者三百余人。于是他上表请求派官员认真核实勋功名级,属实者发给黄素楷书作为证件,并加盖本主管部门朱印,一式两份,吏部留一,兵局留一。
当时临朝听政的胡太后下诏准奏。
卢同又奏:上报尚书省的勋书簿籍必须写清楚姓名、籍贯、历任官阶,盖有本军的骑缝印记,报告给所属上级主管部门;统将、都督都要在勋书上加盖印记,然后上报行台;行台报太尉,太尉精简后报尚书省;尚书省复查后,报皇帝批准,转存黄素楷书,加朱印,并通知吏部授官阶职位;为保证勋簿真实、防止军中舞弊,行台、军司、监军、都督都要各自建立文书档案详细记录;军人每进一阶功勋,就发一份证券,一半交给行台,一半交给有勋之人;记券送门下省另外用盒子存放以备查证;所有军人的战功必须回军当天就上报,拖延一个月以上再上报的都作废。
胡太后又下诏准奏。
卢同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善于待人接物和应付世情。太和年间(477年—499年)被征召为北海王元详国常侍而入仕,后迁官司空祭酒、昌黎太守,不久为营州长史,仍兼郡守。一次入朝,被拜为河南尹丞,再迁为太尉属官。
豫州百姓白早生叛乱,诏以卢同为军司。乱平后,拜冀州镇东府长史,因丁父忧卸任,复出后官拜司空谘议参军,兼司马,为营构东宫都将,也就是掌管东宫的营建事务。延昌年间,秦州百姓作乱,诏卢同兼通直常侍,持节慰谕,叛军多投降。回朝后,转官为尚书右丞,进号辅国将军,卢同因官职犯了父亲卢辅的名讳而没有受任,被改授龙骧将军。
熙平初年,卢同累次迁官为尚书左丞,加官为征虏将军。卢同等五十人商议认为胡太后既然称制临朝,她祭祀行礼时应该按皇帝的礼仪。胡太后下令准奏。
看起来胡太后和卢同相处愉快,胡太后治国当然也需要卢同这样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的人才,但很快,他们的关系就破裂了。
正光元年(520年),胡太后的妹夫元叉发动政变,囚禁了胡太后。相州刺史中山王元熙起兵讨伐元叉,结果没几天自己就被手下囚禁。元叉以卢同为持节兼黄门侍郎慰劳使,去相州处决元熙。卢同在邺城街头斩杀元熙,传首京城,回朝后,授正平东将军、正黄门、营明堂副将,不久加抚军将军、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
卢同的确太会做人了,即使换了人当家,他仍然能当红。但这时候,他的缺点也暴露了:为了取悦元叉,他深切追究元熙的党羽,将其实没什么罪过的济阴内史杨昱锁拿到邺城拷问了一百天。元叉给卢同羽林二十人以自卫。
然而卢同挽回舆论的方式也很简单。他的兄长卢琇年少时总是吹牛说能做到公侯,结果奋斗多年才官至都水使者。卢同主动请求把自己的官职匀二等给卢琇,于是卢琇受任为安州刺史,卢同的舆论也反转了。
官职还能匀给自家人,只能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规矩,好处归了自家人,好名声归了自己,卢同真会打算。
当时柔然分裂,互为堂兄弟的阿那瓌和俟力发婆罗门彼此不服。正光二年(521年),元叉、卢同等奏请参考汉朝分封单于先例,同时扶持他们,让他们彼此制衡,获准。
正光五年(524年),营州城人就德兴谋反,卢同被拜为度支尚书,持节出使营州慰劳,便宜行事。卢同派去的使者都被叛军所杀,于是释放叛军家口三十人,并免家奴为良民,让他们带着书信给叛军讲道理。左将军、营州刺史李仲遵单车赴州,与卢同一起招抚叛军,表现出恩德信义。就德兴于是投降,百姓大悦,卢同安民而还。
然而就德兴又作乱了,卢同又奉诏为幽州刺史兼尚书行台慰劳。这次卢同的目的不纯,他还奉了元叉的命令,去杀一个人。
这事要从名将奚康生之死说起。奚康生以前也担任过相州刺史,但他为了博取忧心国事的名声,征收抵税的布帛竟然长达七八十尺,导致治下部落怀怨。卢同当时就举报了奚康生,于是奚康生被治罪,卢同被褒奖。后来奚康生帮助元叉囚禁太后,却又心理失衡,想自己发动政变重新拥戴太后,好扳倒元叉,结果事败,被元叉矫诏处决,其子千牛备身奚难当流放安州。
卢同这次利用职务之便杀了奚难当,却没能完成主要任务。他知道就德兴反反复复靠不住,干脆放弃了以德服人,带着军队前去逼对方就范。就德兴和同伙刘安定本来就怀有二心,闻讯害怕了,便抢先下手抓住李仲遵杀了,又杀了李仲遵的两个儿子。而卢同的技能点显然没点在军事上,他被就德兴打了回去。
没完成任务还打了败仗就要受罚,两位侍中穆绍与元顺就开始讨论如何治罪。由于卢同懂得打点关系,早先将近宅借给了穆绍,穆绍就很想为他说话,但元顺为人正直,一语点破卢同和穆绍的利益关系,说有穆绍维护,卢同必然全身而退,穆绍便无颜再开口了。
本来维护卢同应该是权臣元叉的事,但这时候风向又变了,胡太后复出了,元叉的话语权下去了。正光六年(525年),胡太后终于狠下心和元叉说再见,也不再念及与卢同曾经的君臣缘分,你不是元叉的人吗,那你就滚吧。
孝昌三年(527年),胡太后又想起卢同的好,拜卢同为左将军、太中大夫、兼左丞、齐兖二州行台。
胡太后在河阴之变被害后,北魏的皇统陷入混乱。先是孝庄帝登基,他下诏恢复卢同原本官秩,拜都官尚书,又兼七兵尚书;以先前慰劳就德兴之功,封章武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正式官拜七兵尚书;再转官为殿中尚书,加官征南将军。
然后孝庄帝死了,没见卢同怎么护驾。换了普泰元年(531年)节闵帝上位,卢同还是照常上班领工资,拜侍中,进号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
但似乎也不能怪卢同不护驾,就算不考虑有没有技能点,当时他也疾病已久了,请求担任仪同三司,也就是申请三公的仪卫、待遇,这也是一种对功臣的赏赐。
这事和节闵帝商量也是找对人了,节闵帝以前作为宗室担任过黄门侍郎,和卢同做过同事,后来为了躲避元叉,装病跑路。但作为元叉好友的卢同一向欣赏节闵帝的为人,素来交好。能够和彼此排斥的人同时搞好关系,可见其处世的手段。节闵帝也没有因为元叉而对卢同心生隔阂,真心把卢同当自己的老朋友,如其所愿拜卢同仪同三司。
此后的卢同更加无力影响政局了,等永熙元年(532年)卢同去世的时候,皇帝已经换成了孝武帝。孝武帝追赠他为侍中、都督冀沧瀛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赐帛四百匹,谥号孝穆。永熙三年(534年),又追赠尚书右仆射。
这一年,孝武帝出奔,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卢同的长子卢斐留在东魏,继承了卢同的县伯。北齐取代东魏后,由魏收修《魏书》,将附在后,卢斐不开心了,因为卢玄仅仅是卢同的堂伯祖父,并非直系祖宗。卢斐就和其他不满《魏书》的人联名弹劾魏收,说魏收该死。
卢斐说:我爹“功业显著,名闻天下”,但魏收和他不熟,就不给他独立列传,这合理吗?
但是主政大臣杨愔是支持魏收的,所以卢斐等人不但完全没有落好,还被以“诽谤国史”之罪下了大狱。
等到北齐武成帝年间又有了一波质疑《魏书》真实性的舆论,武成帝命令魏收复查,魏收才给卢同独立列传,让卢同从附传主升为了传主。
不过卢斐看不到了,他已经在狱中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