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是用来纪年的名号,比如乾隆3年,这个“乾隆”就是年号,所以,年号这个东西是每个皇帝都有的,它不仅可以用来纪年,还会被印在铜钱上。庙号是皇帝去世后入庙所使用的称号,庙号这个东西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除非你有很大的功劳。谥号则是在皇帝去世后,他的大臣和儿子给他评价。
哪个儿子和大臣敢说先皇的不是?所以谥号在后来就越来越长,失去了其客观评价的作用。而拥有庙号的门槛也被降低了,至少明清两代的皇帝都有庙号,尽管他们不是人人都有大功劳。但是相比谥号的又臭又长,庙号其实相对客观,慢慢地承担起了谥号客观评价的作用。
朱由检,明朝的亡国之君,年号是“崇祯”,这在他即位之初就定下来了。但是,我们都知道崇祯是自缢而死的,死后明朝也亡了,大臣们也都投降了,谁来给他取庙号和谥号呢?当然是清朝的统治者,崇祯的庙号叫“思宗”,谥号为“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谥号一如既往的长,庙号一如既往的短。这个“思宗”,包括哀宗,一般都用于悲情的亡国之君身上。
溥仪,清朝的亡国之君,也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他的年号是“宣统”,后来还有一个叫“康德”,溥仪有没有庙号和谥号呢?如果有,是不是该由民国政府来封呢?当然不是,因为溥仪死的时候已经是1967年了。由于溥仪不同于中国古代所有的亡国之君——他是整个封建史上的最后一个帝王,王朝已经瓦解了,共和已经来临,溥仪也经过改造成为了新中国的公民。所以,官方没有给他给他起庙号和谥号。
但是,总有遗老遗少不甘心,他们就是想给溥仪起个庙号和谥号,这帮人就是爱新觉罗家族在台的后裔。他们给溥仪的庙号是“宪宗”,谥号是“配天同运法古……襄皇帝”,谥号我们就不用多介绍了,全是溢美之辞,单说说这个“宪宗”是什么意思。
按照西汉文学家《谥法解》中的说法:博闻多能曰宪,圣能法天曰宪,创制垂法曰宪。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过一位唐宪宗,元宪宗和明宪宗,唐宪宗李纯改革弊政,大力削藩,元宪宗蒙哥征伐一生,采用了行尚书省制度,明宪宗朱见深在夺门之变后为于谦平反,任用贤能,宽免赋税。这些人在历史上都是有一定功绩的皇帝。溥仪取这个庙号合适吗?当然不合适,所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不认可这个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