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只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创始人
2025-08-31 20:33:15
0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向西进军,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也是拉开了历史序幕。

红军长征路线图

那么,至于红军为何要长征的原因,其实一直以来都是比较热门的话题。

现目前,最为通俗的说法,就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败,不得已将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那真是这个原因吗?或者说红军长征是否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真相?

今天,我将系统性地对红军长征的前因后果,进行一次全文解释,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军长征的故事!

首先,需要肯定的就是,单纯军事失利绝对不是造成红军长征的原因,经济和群众基础,以及整个战争的战略指挥,才是红军长征的根本方向。

第五次反围剿初期,中央苏区在江西掌控的人口总数在300万人左右(国统区控制着全国80%以上的人口),养着10万左右的军队(脱产),还有20万赤卫队(不脱产),党政干部数量不详。

同时,中央苏区根据地的那块土地,本身是比较贫瘠的,苏区根据地需要的物资,必须要从国统区运进来,这就造成中央苏区经济生命线,可以随时被南京国府扼住。

红军各活跃根据地

然后,苏区最富裕的就是钨矿,钨矿便成为中央苏区创收和解决革命经费的主要渠道。

在电视剧《追风者》里,便有红军和粤军做钨矿生意,通过钨矿换取根据地急需的粮食、油盐、药品和武器弹药等。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当时,红军组织民工将钨矿开采出来,卖给广东军阀陈济棠,陈济棠再卖给德国人。

后来,随着德国全面扩军备战,而德国人就担心中国的钨矿成本太高,产量也不稳定,就直接军事援助南京国府,想让蒋氏彻底拿到江西钨矿的控制权,这就导致红军面临的军事压力陡然增加。

当时,德国为了显示诚意,派遣了高级顾问军官团来援助老蒋,直接指挥围剿中央红军的战斗,带来了很多先进武器装备,加上切断了陈济棠的钨矿销售渠道,红军的经济生命线遭到严重挑衅。

总结来说,就是第五次反围剿后的中央苏区,经济情况非常困难,已经难以养活军队了,要想保留革命火种,就必须将主力撤出,再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然后,就是军事战略层面的指挥,确实存在重大问题。

当时,针对国民党军的反围剿战争,属于大型的多线战争,并不是一个点的战争,苏区指挥官的军事能力并不出色。

早在1932年3月,教员就已经看出了这个问题,便提出打出外线,向赣东北方向发展,在赣江以东、闽浙沿海以西、长江以南、五岭山脉以北,建立更为广大苏区。

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教员想为中央苏区构建,更宽阔的战略腹地,获得大量人口、土地和创收来源,维持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的发展。

但是,教员的这项建议并没有被采纳,实在是可惜,否则江汉周边苏区也不会遭到巨大打击,第五次反围剿的历史就会改变了,至少红军更不会花费如此大的代价,最终在陕北落脚。

在这项建议没被采纳后,蒋氏便开始调集重兵围剿江汉周边苏区。

1932年6月15日,蒋氏在庐山主持召开军事会议,确定“围剿”红军的总方针:首先集中主要力量消灭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红军,然后全力进攻中央苏区。

当时,蒋氏的目的很明确,企图以重点进攻、分区“围剿”的办法,达到各个击破红军的目的。

但是,这里就有一个军事重点:

其实,蒋氏是从6月开始布置的围剿军事方案,而教员早在3个月前,就提出了反围剿方案,可惜被否决了。

如果,当初按照教员的计划整兵备战,蒋氏的围剿就会被打乱,先围剿江汉苏区,再围剿中央苏区根本就无法完成了。

虽然说,在8月份的时候,教员重新被任为第一方面军总政委。但是,在这个时候,蒋已经完成了对鄂豫皖的包围,而且红一方面军也分兵了。

1932年底,江汉平原周边的苏区都遭到蒋军重创,根本无法组织庞大的军力,来对蒋军主力进行牵制了,中央苏区便陷入了四面被围的局面。

于是,在江汉周边苏区被肃清后,蒋氏立即就调兵回来。从1933年1月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重点军事围剿,再加上经济封锁,经过多次作战,终于在1934年秋,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

其实,就是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根据地,并没有形成多线合力反围剿,配合不到位,被蒋军钻了空子,最后被逐一击破。

当初,如果教员的建议被采纳,各个苏区根据地能互相形成配合,那么蒋氏就不太可能对江汉周边三个苏区进行大围剿,因为他担心长江下游南岸地区的安全。

那么,假如红四方面军继续留在鄂豫皖发展壮大,湘鄂西、湘赣鄂等红军同样继续扩大,蒋氏也不可能重兵围困中央苏区。

当时,蒋氏的首要顾虑,便是长江中游的襄荆武汉地区,必须保障长江中游地区的绝对安全,再以长江中游安全稳定下游安全,毕竟蒋氏国府的首都,便是在南京。

所以说,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来看,就是多线作战的配合没有打好,教员的建议没有被重视,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然后,至于什么苏区资源耗尽,不能长期支持战争,都是战后的系统性总结罢了,并非红军长征的根本所在。

简单来说,仗打好了,中央苏区根据地就会不断扩大,甚至有自己的出海口,苏联获得源源不断的武器和人员援助,再控制更多的土地、人口和城镇,自然不会有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问题。

但是,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是仗没有打好,苏区根据地便不断缩小,人力物力资源便会枯竭,自然危及红军生存发展红军,长征便是不能避免的事情。

所以说,一支优秀的军队,更需要一位优秀的指挥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问秦——甘肃秦文化考古二十年... 5月18日上午,“问秦——甘肃秦文化考古二十年成果特展”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开展。共展出223组、693...
四川大学撤回日本考古学者聘用通... 四川大学本月初发布公告,宣布聘请日本考古学家宫本一夫担任全职讲座教授,这一决定迅速在社交平台引发讨论...
李渊为何饶过王世充,却杀了窦建... 公元 621 年,虎牢关的烽烟尚未散尽,洛阳城的降幡已然低垂。李世民以一场教科书级的战役,将王世充的...
原创 李... 长孙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也是唐高宗李治的母亲。她出身尊贵,天资聪颖,容貌端丽,品德高尚,深受历史...
原创 古... 古代的城池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象征,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这些城池通常由高耸的城墙与围绕城...
原创 中...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这是革命党人刘伯坚在牺牲前所留下的家书,令人痛心。这位年轻...
原创 长... 当年血战染长平,功过至今不厌评。竖子无情杀降卒,赵王有恨愧书生。两千余载一词训,四十万魂同日坑......
原创 张... 张国焘是一个极具权力欲的人,在长征时期,红四方面军的实力远超红一方面军。当两大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不...
原创 毛... 标题:毛泽东的坚定与无畏:面对挑战的领导智慧 前言: 在历史的漫长流淌中,毛泽东作为一位杰出的领袖,...
原创 古...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句诗描绘了帝王之家公主们的命运,外界眼中的她们,虽享尽荣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