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殿试的规矩,在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逐渐固定:三月初一会试放榜,十五日内举行殿试。考生天不亮就要带着笔墨进入奉天殿,面对皇帝亲出的策题,往往是“问治国安邦”“问民生疾苦”之类的时务策。嘉靖二十六年的状元李春芳曾在《贻安堂集》里回忆:“殿上烛影摇红,砚台结冰,握笔时手都在抖,唯恐一字写错被打入三甲。”
决定命运的不是文章辞藻,而是读卷官的“批语”。这些由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组成的评卷团,会把试卷分为三等:一等卷用朱笔圈点,称为“圈卷”,必定入选一甲;二等卷画竖线,称“点卷”,归入二甲;三等卷只划斜线,即“撇卷”,就是三甲。万历年间的《殿阁词林记》记载,隆庆五年的殿试中,张居正作为读卷官,特意在二甲卷上批注“才堪大用”,这些考生后来多进入六部任职。
但所谓“标准”也有弹性。洪武四年首科殿试,朱元璋嫌考生对策“言多空洞”,竟将原定一甲的郭翀降为二甲,二甲的吴宗伯提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