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同样是入关,为何百万日军不敌清朝十万大军?
创始人
2025-08-31 20:02:55
0

1644年山海关前飘扬的八旗军旗与1937年卢沟桥畔的膏药旗,构成了中国历史上两次最著名的"入关"场景。

清军入关

两场入关,一前一后,一成一败。

入关后,满清数十万大军横扫中原,消灭南明和其他农民军抗清势力,建立三百年基业,而日本百万大军却因为补给线拉长,深陷战争泥潭后,最终无条件投降。

那么,同样都是入关作战,为何百万日军不敌满清数十万人马,要知道同时期的日本军力和国力,完全是碾压民国政府的,为何最终无法彻底占领中国呢?

卢沟桥事变

首先,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精英阶级没有祖国”,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无论是近代还是古代,精英阶级只是在单方面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特殊特权,为了达到特权利益,他们甚至可以出卖本国利益,和外部势力合作。

无论任何朝代,一遇战事,最不缺的就是“汉奸”,最出色的工具也是“汉奸”,最好的特产更是“汉奸”!

吴三桂(影视形象)

还有一点要知道,八旗军队可不是打进山海关的,而是被吴三桂这种反动地主代表,不放一枪一炮,直接打开城门迎进来的。

古往今来,无论是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还是白山黑水间的渔猎部落,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人少,但是因为兵民合一,所以兵力也很多。

一般来说,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大部落,可以机动的兵力就可以高达数万甚至更多,而一个统一王朝的机动维持兵力也不过二十万。

所以说,几万机动兵力和几十万人口,还是可以喂饱的,根本不会触碰到大地主的利益,否则满清怎么可能如此顺利问鼎中原呢?

相比之下,二战日本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大概6千万),国内的大地主阶级清楚知道,日本人根本喂不饱,就算自己金银珠宝都搭进去,利益特权依旧保不住。

地主可恨,但是地主不傻!

所以说,无论是抗战时国内的主和派,主战派,还是其他大地主、大买办派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日本。

当时,日本奉行的是法西斯军国主义,他们通过激发极端民族主义,来为日本换取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以至于日本国民每个人都是侵华战争的股东和帮凶。

实际来说,当时的日本要灭掉的是中华民族的种族星火,精英阶级自然也包括,他们当然坐不住了,所以国民党才能调转枪口一致对外,再展开第二次国共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即便日本国内有反战情绪,无非就是日本国民得不到战争分红,然后进行的一场罢工而已!

接下来,我再拆分成四个要点,从两方入关作战的实际情况来说!

1.入关前的战略布局

说实话,清军的“八旗”制度确实厉害。

满清八旗军队

在入关前的二十年里,皇太极已经建立起了包括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在内的复合型军事体系,红衣大炮数量也远超过明军,而且对华北一带地形更是了如指掌,入关即控关,控关则扼天下!

反观1937年的日本陆军,虽拥有亚洲最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陆海空武器完备,还拥有伞兵),但战略思维仍停留在日俄战争时期,最明显的就是白刃战和骑兵战。

在侵华战争初期,参谋本部制定的对华作战计划中,对华北平原的交通数据,沿用的依然是二十余年前的旧资料。

还有一点就是日本军部,对于北进和南进的战略优先级,始终没有达成统一意见,这就导致关外的关东军,和关内的华北派遣军,始终各自为战,指挥互不隶属。

2.对手的沉默和亮剑

自从崇祯皇帝上台后,接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明朝廷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特别是京城陷落前的最后五年,朝廷已经呈现系统性的腐败,连宫女太监都变卖宫中用具获利。

崇祯帝(影视形象)

公元1639年,太仓银库亏空达800万两。

公元1642年,松锦大战中,洪承畴军团因粮饷断绝全军覆没。

当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南京陪都留守衙门,仍然囤积着可供20万大军使用三年的军械粮草,这种中央和地方的割裂矛盾,再加上低沉的民族情绪,很快被清军掌握。

所以,在多尔衮的指挥下,清军入关后实施“重点打击,再传檄而定”的方针,一旦攻破一省首府,周内县城几乎都会投降,再来一个“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既定国策,大局可定。

1937年的旧中国,虽然国穷民疲,但是在历经各类文化冲击后,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全民族反抗和解放觉醒。

所以,大家就可以清楚看到。在淞沪的硝烟战场上,不仅有老蒋的中央嫡系,也有千里迢迢来的地方杂牌,来自四川的农家子弟,端着老套筒,背着斗笠,穿着草鞋,直接和日军坦克硬碰硬。

淞沪会战中的川军

淞沪一战,中国军队投入70余万作战兵力,和日军战斗3个月,消灭日军近10万,彻底粉碎了日军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这和八旗入关、南明的四分五裂对抗,就已经形成了对比。

1937年前,中国的铁路里程2万余公里,而且南京国民政府还通过法币改革,整顿了市场金融和财政体系,赢得了百姓的金融支持,这些都为持久战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3.冷热兵器的时代对抗

其实,清军入关以后问鼎中原,建立统一大王朝。本质来说,就是一场组织模式完胜技术代差取得的胜利。

清军(影视形象)

我们都清楚,八旗军虽然是以骑兵见长,但是背后的杀手锏,其实就是依据明朝建立的驿传系统,从南京到山海关2000里的战报,全程急送仅需72个小时。

所以,清军正是依靠高效的战争动员能力,以至于能够快速完成对李自成、张献忠、南明三大反清集团的分割消灭,乃至于最后消灭明郑势力,统一台湾。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日军。

正在过河的日军坦克部队

战争初期,日军之所以推进迅速,那是因为东部国土平坦,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三大平原为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行军,提供了良好支持。

但是,随着日军往西行进时,复杂的中国地形,直接让许多武器根本无法使用,就比如坦克、装甲车、飞机、重炮等,这些武器甚至成为日军行军的负担。

然后,也有人说为什么日军不派空降兵,直接空投到重庆、四川作战?

日本伞兵部队

当然,日军也想过,但是他们自己的伞兵实在是差劲,再加上西南地区地形复杂,空投作战危险性非常高,最多派轰炸机轰炸重庆、四川等地。

根据战史资料统计,日军甲种师团的单个单日消耗物资为250吨,但是华北铁路一带运输极限也就每天32吨,这种补给不足的局面,在武汉会战后彻底瘫痪。

在武汉会战后,隶属日军第十一军的106师团,就是因为汽油短缺,再加上火车运力不足,不得已增派辎重部队,改用驴车运输汽油等辎重,其机动速度甚至不如八路军。

日本海军大和号战列舰

至于大和号战列舰这些海上巨兽,在中国战场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便去太平洋战场砸美国人的场子了!

4.征服的底线是文化

清军在入主中原,顺利建立政权后,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推进儒学,毕竟满清贵族想要成功控制汉人,儒学推行和学习,都是必不可少。

清朝贡院放榜图

顺治初年,清朝廷便当即恢复科举,为的就是笼络天下读书人,把他们关进八股的牢笼里,读书人太平了,天下也就太平了,就算真有人不服朝廷反抗,也翻不起大浪。

在康熙年间,朝廷已经成功将90%以上的汉人官绅纳入统治体系,到晚清时期,汉人官员已经是位高权重,尤其是洋务派之类。

所以说,正是因为满清贵族识时务,构建了文化认同,便导致清朝年间的反清斗争虽然存在,但是始终无法形成合力,乃至于太平天国运动,都最终被清廷给镇压覆灭。

太平天国运动

反观日本帝国主义,它们推行的“皇民化运动",主张就是停止汉语教学,推行日语教育之类,这些非但没有完成文化征服,反而引起被奴役民众的持续反抗。

再加上日军后来兵力问题,便利用皇民化运动,在台湾推行义务兵制度,将30万台湾青年直接送到东南亚、中国战场当炮灰,这便彻底割裂了台湾百姓和日本统治当局的关系。

二战日本军人

其实,对比清军入关建立统一王朝,百万日军入关却最终失败。也许,真正的征服从来都不是靠武力的挑衅,而是文明的对话和继承,想要完成一番持久统治,一定是采用非暴力手段和人心的归附。

人心齐,天下平!

两场不同的入关,前后跨越300年,至今依然在叩问每个地方,试图改变当地或者世界秩序的力量,你们真的能去理解想要占领的土地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二... 明清时代的殿试之后,考生按照名次被分为一甲、二甲和三甲。进士及第者属于一甲,获得进士出身的属于二甲,...
原创 三... 三国时期,许多人声称要匡扶汉室,但实际上,他们多数只是借着这一口号来谋取个人私利,借此招兵买马,壮大...
原创 李... 我真诚地希望您可以点个“关注”。点亮那一个小小的关注按钮,我会在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精彩的故事,您绝对不...
原创 巴...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布下埋伏,成功杀害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父亲李渊将太子...
曹操一道军令放生赵云?夏侯惇若... 一、长坂坡的“神话”与历史的裂隙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长坂坡的硝烟裹挟着刘备军的溃败席卷而来...
原创 诸... 在陕西省汉中市一处偏远的山区,考古学家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结构独特的古墓。这座墓葬的周围布满...
原创 苏...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具有多重层次的历史进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将苏联的崩溃归因于美国...
97岁老兵家中的“国防讲堂”   新华社济南5月19日电 题:97岁老兵家中的“国防讲堂”   新华社记者袁敏   5月17日,在...
原创 最... 新朝建立后,因王莽改革的失败,导致社会动荡,群雄逐鹿,许多军阀割据一方。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鄗南的...
原创 成... 成吉思汗,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其英雄事迹和征战四方的成就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关于这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