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误认为曹操唯才是举就意味着他偏爱寒门子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提到唯才是举,人们往往会想到放浪形骸的郭嘉,误以为他是寒门出身。
然而,关于郭嘉是否真的出自寒门还存在疑问。
相比之下,王象的背景可能更符合这一标准。
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制度的核心理念相通,均旨在打破清议对人事选拔话语权的垄断,
只是唯才是举更侧重于思想指导层面,而九品中正则偏重于制度实施层面。
曹操时期,崔琰与毛玠被委以选拔人才之重任,二人尤为重视候选人的德行。
简单地将“唯才是举”的原则等同于“提拔寒门”,实际上是一种过于草率的等同。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寒门”并非常用词汇,
人们更多使用的是“单家”来指代那些在地方上虽非显赫却也不至微末的家族,
这个概念与我们现代对“寒门”的理解根本不是一回事。
曹操在选拔人才时,同样重视门第和名望。
太原的令狐邵,作为袁家的前部属,本应被处死,曹操意识到他的背景可能非同一般,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后便立即赦免并晋升为府吏。
如果令狐邵只是普通出身,其人生或许就此终止。
在平定河北期间,曹操大量提拔有名望的人,虽说傅子里说是郭嘉的建议,显然曹操也认同这一点。
认为曹操是“平民代言人”的观点显得幼稚,或者当时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存在。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也。少为县吏,以清廉称。辟太祖司空掾属,除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於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九年,暂出到武安毛城中。会太祖破邺,遂围毛城。城破,执邵等辈十馀人,皆当斩。太祖阅见之,疑其衣冠也,问其祖考,而识其父,乃解放,署军谋掾。仍历宰守,后徙丞相主簿,出为弘农太守。《三国志·魏书·程昱传》
河北既平,太祖多辟召青、冀、幽、并知名之士,渐臣使之,以为省事掾属。皆嘉之谋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
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其内容大体一致,主要通过列举历史上一些出身卑微或德行有缺陷的人物为例,
来阐述仅凭道德标准选拔人才可能导致许多有能力之人被忽视的问题。
在当前急需用人的关键时刻,不应过分拘泥于德行上的考量。
这些命令并非否定以德为先的原则,而是强调不能让那些因道德原因而被排除在外的人才错失机会。
曹操生于乱世,其一生都站在汉室臣子的立场上,而历史的转折点往往伴随着种种非同寻常的情况。
他在求贤令中指出:“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足以证明,曹操对于自己所处的境况有着深刻的认识。
所列举的吴起、苏秦、陈平、萧何等历史人物,并非都是太平盛世的杰出人才,
在动荡的时代,选拔人才不能拘泥于固定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换句话说,“唯才是举”的原则必须与乱世相适应,而非常规的选人法则。
如果曹操最终平定了天下,他可能就不会继续坚持这一口号了。
陈寿在《武帝纪》篇末以“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形容曹操,这样的评价常被看作是陈寿在拍马屁。
若摒弃这些溢美之词,从一个更为中立的角度来审视,
这实际上揭示了曹操的行为方式、所处时代以及与常人的差异。
当然,与众不同并非是积极的标志,正如改革也可能适得其反,
和曹操一样重用不合礼法之人就真的能使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