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曾说:
“因残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国度。”
其中
“蜿蜒”和“残破”
形容的均是中国万里长城,它作为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不仅在我国影响力颇深,在国外也是流传甚广。
但美国专家巴菲尔德却表示:
长城害惨了欧洲。
那么长城到底与欧洲的发展有无联系,长城究竟有没有防御之用呢?
修建万里长城
关于修筑万里长城的故事,最广为人知的就是
“孟姜女哭长城”
。也是因此很多人误以为万里长城是秦始皇主持修筑的。
但其实从西周时期开始,长城就处于不断的修筑之中。
等到秦始皇以后,只要是统治过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及至清朝康熙时期,清廷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仍然在一些关键地点修筑了长城,经过几千年的努力,才形成了总计长度高达
2万多千米的“万里长城”
。
另外如果将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都加在一起,甚至超过了10万里,其中
秦朝、汉朝以及明朝时期修筑的长城长度则均超过了1万里。
在西方人眼中这样的建筑实在是不可思议,人类绵延至今,历史上也再没出现过一个像万里长城这样的城池。
万里长城的作用
这一堪称奇迹的建筑,在修筑之初最主要的作用是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
当时中原以北生活着不少游牧民族,他们没有足够的生存资源,为了让部群更好地生活下去,他们总会来中原抢掠物资,毕竟中原可是出了名的
“物产丰富”
。
对此中央政权决定修筑起足够抵御敌人的城墙,倘若没有长城,外族入侵中原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因为相比于中原人而言,游牧民族常年骑马,再加上基因特殊,很多都体型彪壮,
中原人若是不借助外力,很难与游牧民族战平。
万里长城兴建后,游牧民族的进攻就受到了显著阻碍,他们胯下的马匹再也无法迅速地突入封锁。
且除此以外长城每隔一段距离还设置有烽火台,当有外族入侵的时候,
守城将士就可以点燃狼烟,集结兵力抵抗外族。
因为万里长城的存在,游牧民族获取物资不再像以前一样容易,所以他们只能想别的办法。
万里长城与欧洲
而美国专家巴菲尔德会认为
“长城害惨了欧洲”
,也是因为长城的存在,让游牧民族改变了入侵的方向,例如
北上或向西蚕食鲸吞
。
对比当时已经有文化积累的游牧民族,欧洲人尚未开化,他们没有足够抵御游牧民族的武器和实力,面对忽然出现的强悍“魔鬼”,欧洲人实在是有些委屈和悲愤。
但事实上,
欧洲被游牧民族入侵,根本原因并不在长城。
纵观世界发展历史,那些总是容易受到入侵的国家以及地区,整体实力都很弱小,他们根本不是周边国家或地区军队的对手,最后只能沦为俎上鱼肉。
比如我国北宋时期,相比于北方的金人,
北宋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抵御强敌,最后只能落得个二宗被囚,王朝覆灭的结局。
而在欧洲历史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亚历山大称帝后,一路向东征战
,所经之处的国家几乎全部战败,国内的资源也被
马其顿大军
所洗劫。
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会被入侵,更是因为其可以让侵略者得足够的好处。
在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多年对峙中,游牧民族基本上占不到什么便宜,每一次开战部群的资源都会被大量消耗。
与其在中原浪费时间,倒不如考虑一下其他的发展方向。
而在注意到欧洲地区以及国家好对付得多以后,游牧民族自然会将目光转向欧洲,以此来保证部群的生存和发展。
再者说对于欧洲而言,游牧民族带去的也不尽然是战火和灾难。
因为游牧民族的入侵,欧洲地区以及周边国家的整体实力也不可避免地被迫提升,
另外其经济实力以及生产粮食的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毕竟如果他们不想办法发展,自己必定会面临更加严重的侵略。
中华文明延续的见证者
虽然美国方面认为长城“害惨了欧洲”,但
长城并不是欧洲遭受入侵的主要原因
。
人类的每一次发展,都伴随着文化碰撞以及纷繁战火。
在古代长城对中原安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还间接促进了欧洲有关领域的发展,其存在意义重大。
到了现代,长城虽然不再是为了抵御外族,但其存在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中华文明能够绵延至今,就是因为中国非常注重传承,而千年来中原王朝对长城的不断修建,未尝不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具象写照。
生活在这样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我们应该幸福并感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