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史学家,两司马是绕不开的,北宋年间的司马光历时近20年写出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可谓是我国最为伟大的编年史之一,也是包含了智慧精髓的书籍,成为了之后历届皇帝的枕边书。非常奇怪的是,一般的史学家写书都是从一个朝代的建立开始写,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却以三家分晋为开始,让很多人所不解,这其中其实蕴含着很多的深意,有着作者的良苦用心。
司马光不光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他曾是改革家王安石的死对头,当过北宋丞相多年,有着丰富的政治管理经验,他骨子里则是一个秉持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道统的传统知识分子,孔子的以礼乐治国是不可变的,所以在他眼中礼坏乐崩是对一个国家最大的威胁。而资治通鉴这本书恰恰是他写给皇帝的政治管理全书,为了起到最大的警示作用,他必须把三家分晋这一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巅峰之作写在卷首。这是最为根本的原因。
司马光在卷首说的很清楚,他的原文是这么写的: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礼就是纪纲,分就是君臣,名就是公、侯、卿、大夫。礼坏乐崩、纲常扫地是一个君王最需要警示提防的地方。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居然将原属晋国家臣的韩赵微三家分封为王,纲常大乱,虽然周朝没有灭亡,但周王的权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成了个空壳子,周朝的覆灭也是迟早的事儿了。
另外司马光写史遵循续转不续经的原则。在资治通鉴诞生之前最有影响力的编年史著作非孔子亲自编撰的春秋莫属。春秋这本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长达26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的起点时间不能写得太靠前,否则就会跟经典春秋相重合,为此他挑选了鲁哀公十四年之后73年的重大事件三家分晋做为本书的起点,这么写,既不违反常规,又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