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起兵之后,一路上势如破竹,百战百胜。看似风光无限,但事实上,他的战略部署却有着极大的破绽。
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唐玄宗能够撑过最开始的那一段时间,安禄山必定不战自败。
安禄山前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战果,一方面是由于他兼任三镇节度使,经营已久,黄河以北没有太多的抵抗力量。
另一方面是事出突然,唐玄宗疏忽大意,没有及时做出反应,这才让安禄山频频得手。
但是在安禄山风光的背后,有两个致命的弱点。
第一,战略劣势。
安禄山进攻路线非常明确,从华北平原直线南下,渡过黄河转弯,向西拿下洛阳,最后直接攻占长安。
但他却忘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山西。山西是一块战略高地,能够俯视华北平原。从山西由高向低进攻,安禄山将难以防守。
而事实上,郭子仪和李光弼很快就顺着太行山进军,准备包抄安禄山的后路。
第二,安禄山极不得人心。
安史之乱和历史上任何一次王朝末期的起义都不同,天宝时期虽然隐藏着种种危机,但整体上依然处于唐朝的巅峰。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对破坏大家好日子的安禄山是深恶痛绝。
一开始是因为承平已久,大家不知所措。但在反应过来之后,各地义士纷纷自发组织反抗。
哪怕是安禄山的大本营河北,也有一大半州县宣布忠于唐朝,并且在颜真卿的带领下开始了积极的抵抗。
所以安禄山看似局面大好,实则危机重重。只要无法迅速拿下长安,他面临的必定是四面受敌的局面。
因此,这时候时间是站在唐玄宗这一方的,他只要能够稳住阵脚,将安禄山挡在长安之外,时间一长,安禄山必败!
可惜这样的大好局面,就被唐玄宗亲手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