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95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在公元105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宋朝统治时代,在脚面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之后,宋太子特地找来赵普。询问他自唐朝以来数十年时间内,经历了数个朝代,中原大地,纷争不止,我想要停止天下的争斗,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家。
而此时赵普就说出了内心的想法,他说唐朝后期之所以会频繁战争,就是在于藩镇实力过强,无法管辖他们。
中央朝廷和唐朝和周朝有一样的弊端,由于地方势力的崛起,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所以赵普就建议宋太祖进行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
宋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利用君王的手段夺得了地方的军事大权,这使地方的实力过于薄弱。
影响一、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据宋朝的史料记载,宋朝的军队总共分为保卫王城的禁军,还有隶属于地方的湘军,还有民间招募的乡兵。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导致这三支军队中禁军实力最强,待遇最好。
宋朝在建国初期,国内的军队一共有近40万人,而保卫王城的禁军就占到了一半以上;到宋中期时,宋朝总共的部队达到了惊人的130万人,而此时禁军的人数更是暴涨到80万。
虽然后期经过王安石变法之后,部队的数量削减了许多,但由于经过连年的战争,部队损耗很大,在军事上的支出颇高,供养这些军队成为了宋朝的一个难题。
而此时宋朝的统治者从全国各地招募青壮年,送到京城训练收为禁军。而地方剩下的老弱病残则训练成当地的湘军,只负责驻守本地区,不需要去对外战争。
而且他们的装备很差,也没有向岭去操练他们,所以他们的战斗力极弱。一旦发生战争,所派出的军队都是朝廷的禁军,当地的湘军只负责驻守。
影响二、制度的弊端导致地方部队战斗力低下,地方兵马战斗力极差
在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内重所带来的弊端。这种制度方式是中央与地方争夺权力,还将天下的财富都沦落到中央来,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影响了地方的经济发展,进而导致地方军队的战斗力极差。
而在王安石变法时,不乏有众多的反对者,但是都畏惧于皇权,不敢谏言,他们对朝廷的局势漠不关心,任由王安石进行变法。
而宋太祖认为唐朝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他们沿用周朝的制度,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君弱臣强,中央无力指挥地方,所以才导致连年战乱,致使唐朝灭亡。
第一、内重和外重的冲突
历代王朝所采取的制度都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后朝的皇帝都会吸取前朝皇帝,采用制度的失败教训来完善国家的制度,所以说唐朝不可能是完全照抄照搬周朝的制度,
苏澈曾经说过,内重和外重的冲突是历代王朝中都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西周的制度就具有外重的特点,黄帝对于诸侯来说就相当于一个领导者,而其他的诸侯需要训练自己的队伍,平时向中央朝贡。
如果中央出现重大的危机,地方的诸侯王就会联合起来回王城救驾天子,所以就这种制度形式下,基本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因为地方的诸侯国在统治和管辖,减轻了中央的压力。但是它的缺点就在于诸侯之间可以随意发展自己的军队,诸侯之间还会互相争夺地盘,就容易导致战乱。
而秦朝在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之后,为了更好维护自己的统治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将天下最强的编码和财富都运输到关内。
这种制度就是所谓的内重,内重的优点就是将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上,地方不会出现战乱,提高了行政效率。
但是缺点就是不管皇帝出现多么大的错误决定,地方都必须严格执行,而且只要权臣把持朝政的话,那么手中的权利和皇帝无异。
在西汉时期,由于汉朝的统治者没有完善秦朝和周朝所沿袭的制度,遗留下的弊端为汉朝带来了重大隐患。在汉朝初期就偏向于外重,地方的诸侯国权力过大,中央无力统治就导致了八王之乱。
但是西汉末期虽然加强中央集权,但是集权力于权臣一身,使是王莽夺得了政权,汉朝的历史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真空。
无论哪个朝代在确立自己的制度时都会偏向于内重或外重,这是哪个朝代都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唐朝由于外重而使藩镇权力过大,战乱纷纷,致使国家走向灭亡。
而宋朝过于中央集权,把天下的财富和编码都归到中央,导致地方的经济发展缓慢军队实力差,同样也走向了灭亡。
参考文献:《后唐书》《宋史》《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