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场的问题即使到今天仍然让人感到触目惊心,这个问题也是为何偌大的帝国最终会亡国,也是为何历次改革都难以成功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体制问题,使得很多问题都被内耗掉,不得不进行自我封闭与腐朽堕落之路。
政治变革以及革命的目的不同,但都是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为此阻力很大。清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官僚机构的强大,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这一问题不仅仅影响自身的实力发挥,更影响后续的变革。
其中一位晚清的县令,就以自己的从官经验心得,记录500多万字的日记,就能看出大清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入灭亡的边缘,而又没有办法自救的问题。以自身之经历,见证晚清的官场腐败与堕落的根源,败亡实在无可避免。
一、基层管理者的切身经历见证晚清官场现形记
吏治问题一直是王朝与政府统治的根本,因为一切政令实行都需要人去执行,而执行人的执行质量与能力直接影响帝国的内部权威与政策到位力度。可以说是最为关键,也是能够达成预期目的的关键性力量。
只是并不是每个王朝都能做到百分百的执行力,一旦吏治腐败与堕落,则王朝不可避免走入下坡路。晚清则是历代王朝中,最为腐败彻底的王朝。官场腐败已经明面化,金钱攻势成为官场入职第一步。
没有金钱的铺垫,后续无可能有太大进步。科举考试是寒门子弟的唯一途径,只是晚清则把这一通道堵死。这一问题与立国之初有关,造成官员臃肿度过高,形成庞大的官员利益链条,构成晚清特殊的政治环境。
晚清一县令杜凤治,就以自己从官14年的经验史,记录一部41册的笔记,阐述自己的见解以及基层官员的自我修炼历程。晚清实行科举与捐官并行之路,到后期则直接以金钱作为官员依据,能力问题则并不是主要依据。
此时的杜凤治已经53岁,经历三次科举历程,才最终成为举人。只是当时的官员分配额度是以金钱和资历为首要标准,对于没有任何经验以及背景的他而言,并不能很快得到实缺。为此他也只能走非常之路。
当时非常流行捐官裸贷制度,就是对于穷困举人进行借贷投资,等到举人被安排实缺之后,就进行后期还贷之路。杜凤治因为自身的问题,只能进行投机与赌博,最终获得广东地方实缺县令。
因为本身就是官僚世家成员,又经历过高层幕僚工作,懂得官场的潜规则,因此能够坐稳县令14年之久。并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把自己的借款问题解决,还在退休期间赚取高额回报。同时不仅处理好内部的本职工作,还把上层人员维护好,并坐稳自己的地方“土皇帝”位置。
二、能力并不重要,会做官才能更加持久
这些不仅需要自己的能力要有,最重要的就是官场规矩的重要性。在其记录中,能够看出自己的捞钱本领很多,但最终支出的用度更多。这其中不仅要还贷,还要维持县衙的基本开支,以及自身的用度。
更重要的支出就是对于上官与同事的人脉维持,这是其最重要的去向。其笔记中记录的收入所得,远远高于其自身实际工资收入百倍之数。可见当官是捞钱的快车道,而他的为官之道更是其能够坐稳自己位置的保障。
其总结出自己的做官经验,那就是生存第一,经营第二,人脉维稳是首要标准。做官不是为民做主,而是要有靠山。其第一就是维持与上级的关系,金钱开道;第二就是维持自身内部辖区的士绅、地主关系,划分利益分配范围;第三就是维护有关系、背景、人脉之人的利益;第四就是尽量缓和官民之间的矛盾,维持自己的权威与捞钱的力度。
三、晚清的灭亡在于内部的腐朽与蕨根行动
依靠这样的手段,使得自己赚取高额的政治回报与金钱收益,使得自己前期的政治赌博获得成功。这是当时晚清官员的一种现状,为当官而当官,而不是为民做主。其本身负债投机,获取官员位置,最终为挽回损失,而不得不进行各种手段的捞钱进度。对于本地的治理与官员职责履行,则是维护有权有势有关系之人的利益,对于百姓的利益则并不看重。
正是当时整体官员阶层,都存在这种目的,造成一定程度的晚清腐败与堕落。而利益链条的顶端则是晚清皇族与满人权贵得到巨额的财富值,这也是为何晚清明明有经济实力,却难以转化为国力,最终在战争与改革中总是失败。因为最终的受益者还是这些阶层,而失败的代价则需要国民承担。
结语:一位基层官员的官场现形记,就能看出当时的晚清官僚把主要经营重心放到自己的人脉维持上。靠搜取的利益与金钱,用来维持上级的满意度与自己的任职权,而不是真正的治理权。这就使得满清的官员阶层成为寄生虫,而不是父母官。晚清真正亡于自己的不自省,以及不敢对腐败阶层动刀,最终大家一起挖掉清王朝最后的根基与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