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个常被冠以“孱弱”之名的时代,其帝王之中鲜有出类拔萃之辈。除了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英明神武,恐怕仅有宋孝宗赵昚能算得上是颇具血性与魄力的君主了。
宋孝宗执政时期的一连串举措,令人心生疑惑:这位君主,真乃大宋之龙袍加身者乎?其行为举止,似乎与众人心中那威严的天子形象大相径庭。
他的一项看似“狠辣”之举,实则悄然为南宋延续了百年的寿命,成为了历史转折的关键。
【雄心壮志的宋孝宗】
世间万物,因果相连。若要洞悉宋孝宗后来缘何行那“狠绝”之举,必先追溯其过往缘由。一切缘由,皆藏于此。
宋高宗赵构,一生抉择多有谬误,唯独选定太子一事,堪称明智之举。在众多过失之中,这一决策犹如暗夜中的星辰,熠熠生辉,成为了他帝王生涯中难得的一抹亮色。
赵昚,太祖赵匡胤之后,因缘际会,被宋高宗因无嗣而接入宫闱,列为储君之选。
不久,众人便察觉到这少年的与众不同。他对书本兴趣寥寥,反倒痴迷于武艺,在宋代诸帝之中,其功夫堪称翘楚。即便涉猎书籍,他也偏爱兵家之策,书桌上常置一套《武经七书》,时时研读。
公元1161年,金国君主完颜亮背信弃义,亲自统帅铁骑南侵宋朝。南宋朝廷惶恐不安,主战与求和之声此起彼伏。关键时刻,赵昚挺身而出,向父皇恳请:“父皇年迈,儿臣愿领兵迎敌,挫金兵之锋,让他们明白,岳飞虽逝,我大宋威严不容侵犯。”
听闻此言,群臣面露骇色。此言他人道出或许无妨,唯独太子不可。否则,极易令宋高宗误以为太子觊觎兵权,意图逼宫。若再遭人蓄意挑唆,赵昚的太子尊位,恐怕将岌岌可危。
多亏退朝之际,太子府属官史浩的提醒让赵昚恍然醒悟,自己言语有失。他连忙入宫请罪,所幸宋高宗已至晚年,诸事淡然,并未责怪赵昚,反而称赞其勇气非凡。
尽管赵昚未能实现与金军一决雌雄的心愿,但从其事迹中不难发现,他与宋朝众多帝王相比,确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气象。
次年,金国战火甫熄,宋高宗旋即让位于赵昚,自己退居幕后。这一举措,标志着宋孝宗正式步入历史洪流,成为新一代的帝王。
宋孝宗登基之后,迅速采取了两大举措。其一,为忠臣岳飞昭雪冤屈;其二,则是委以张浚重任。这两步棋,彰显了他作为帝王的决断与魄力。
为岳飞洗刷冤屈,其实并不意外,众人皆有所预见。想当年,宋孝宗身为太子时,便与秦桧屡屡不和。那时秦桧权势滔天,群臣皆畏之如虎,唯有太子赵昚,时常站出来弹劾秦桧。
某次,地方突发叛乱,秦桧擅自指挥禁军前去镇压,此事不胫而走,传至赵昚耳中。他迅速将情况上报给宋高宗,致使秦桧遭到高宗的严厉斥责,颜面尽失,并受到了应有的重罚。
赵昚常私下赞誉岳飞,视其为大宋军人的楷模。对于岳飞的逝去,他深感痛惜。与心腹闲聊时,他不禁感慨:“倘若岳飞尚在,金国何足挂齿,失地收复,自是易事。”
赵昚登基后,立即恢复岳飞原职并举行隆重葬礼,同时赐予“武穆”谥号,这便是岳飞被尊称为岳武穆的缘由。他还下令编纂岳飞传记,编成《鄂国金佗粹编》28卷及续编30卷,共计58卷,让岳飞的事迹流传千古。
启用张浚之举,实则昭告天下,朕心已决,意在挥师金国。此乃无声之宣言,彰显着朕对金用兵的坚定意志。
张浚乃当时朝廷力主抗金之大臣楷模,身为文官,却怀揣将帅之志。他精通兵法,练兵有方。昔时完颜亮进犯,张浚亲自率军北上,指挥若定,终使金军大败而归。
张浚获委以重任,无异于向世人宣告:南宋此番将采取主动,让金国领教宋军的赫赫威名。
对此,众人皆满心欢喜,不少人感慨万分:“期盼多年,这一天终于如愿以偿。”
【力主北伐】
宋孝宗委以张浚重任,命其为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着手部署兵马,筹措物资,筹划进军金国的大计,意在厉兵秣马,为即将到来的战役做好充分准备。
宋孝宗于公元1163年,初登帝位不久,毅然颁布北伐诏令。宋军浩荡,虽实仅八万之众,却扬言二十万大军,分两翼北伐金国,壮志凌云。
李显忠部自濠州启程,一路疾行;邵宏渊部则由泗州出发,并驾齐驱。张浚则稳坐后方,统筹调度,确保粮草充足。局势若有波澜,他亦可亲率精锐,适时驰援,稳操胜券。
此役,堪称南宋倾尽所有的一搏。自汴京被围之初,宋朝便已元气大伤,损失惨重。至此时,宋孝宗所能集结之力,已是捉襟见肘,极为有限。
幸运的是,宋军斗志昂扬,李显忠率领部众毅然渡河向北进发,重创金兵。世人恍然,往昔趾高气扬的金军,此刻亦不过尔尔,仅是力大、骑射精湛罢了,其余之处,与宋军并无二致。
随后,李显忠轻松夺取虹县,继而挥师北进宿州。途中,金军屡图拦截,怎料宋军勇猛异常,锐不可当,沿途金兵纷纷溃败。转瞬之间,宋军已至宿州城下。
宿州,作为金国的军事重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失守,南宋的大门将敞开无阻。金国君臣惶恐不安,火速调遣重兵,倾尽全力驰援宿州,以图挽回局势。
宋军勇猛无比,怎奈人数不占优势。随着金兵援军接踵而至,宋军逐渐力不从心,无奈只能选择撤退。金兵见状,乘势猛攻,李显忠所部因此遭受重创,损失颇大。
闻悉李显忠正围攻宿州,宋孝宗本欲亲征,却无奈改变主意,转而颁布诏令,命张浚迅速集结兵力,以防金兵趁机进犯,确保边疆安宁。
正因如此,北伐的挫败促使宋孝宗毅然决然,踏上了一条被视为“狠辣”的道路。
【宋孝宗做的“凶残”事】
宋孝宗心中,北伐始终是未竟之志。此番挫败,他势必要细细剖析,查找失利根源,以期为日后的再次北伐,铺就一条更为坚实的征途。
总结而言,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金军兵力庞大,更在于文臣的掣肘,换言之,宋朝的文官体系成为了前行的羁绊。
宋朝秉承“士大夫不受刑”之祖制,令文臣行事肆无忌惮。以北伐为例,诸多主张议和的大臣或明或暗阻挠进程,地方官员更是表面遵从,背后违抗,阳奉阴违之举屡见不鲜。
再者,宋朝文官冗杂,众多职位形同虚设,且消耗了大量税收,导致军费缩减。这直接削减了士卒的俸禄、伙食及武器装备的开支,致使许多士兵防护不足,更有甚者,部分军队连弓矢都严重匮乏。
诸多因素的交织累积,共同促成了此次北伐未能如愿以偿的结局。
若宋军粮草充沛,兵刃精良,即便无法以一当十,至少以一敌五亦非难事,也不至于落得撤退的境地。
于是,宋孝宗毅然决定对这群文官进行彻底整治,意在使他们醒悟:时过境迁,昔日“刑不上士大夫”的特权时代已然终结。
宋孝宗着手革新御史台,重用众多无靠山的青年才俊担任御史之职。这批直接由皇上钦点的新锐,凭借着一股无所畏惧的朝气,毅然决然地展开了对朝中官员的大规模弹劾行动。
诸多朝臣的往日劣迹纷纷曝光,逐一遭惩处,更有甚者遭逢抄家之祸。其宅邸中被搜刮出的无数金银,尽数充入国库,作为未来北伐战役的启动财源。
与此同时,宋孝宗着手强化大臣考核机制。往昔考核不过是例行公事,但自他起,考核变得愈发严苛。若有不称职者,立即革职查办。众多浑水摸鱼或凭谄媚上位之官吏,皆被逐出朝廷。
前文提及,宋朝文官数量冗余,远超实际需求,致使多人闲置,徒耗国帑,世人谓之冗官。宋孝宗对此毫不留情,毅然决然地将这些冗官悉数罢黜,并对那些形同虚设的官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撤。
刹那间,朝堂之上大臣们哀声载道,而民间却是一片欢腾。毕竟,此举让百姓肩上的税赋重担得以减轻,自然是拍手称快。
宋孝宗亦立下规矩,凡朝中大臣年届七旬,皆需解甲归田,不可再恋栈朝堂高位,必须告老还乡,安享晚年。
随后,他断断续续地对官职进行了大幅精简,直至最终,南宋朝廷中的大臣数量锐减至往昔的五分之一,局面为之焕然一新。
再者,他严令朝臣勿结党自私,一旦察觉,其惩罚绝非仅仅免职所能及,后果将更为严重。
实施这一系列举措后,南宋官员大幅缩减至原先三分之一。然而,朝廷运作却更为高效。南宋朝廷宛如一台精细的机械装置,政令畅通无阻,执行有力,调度自如。
遗憾的是,宋孝宗虽历经漫长岁月促成诸多变革,却终究未能在他有生之年实现魂牵梦绕的北伐大业。然而,他的努力让南宋实力大增,延续了百年国祚。称他为南宋的“续命之人”,亦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