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战争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十二位人物常被拿来比较。严格意义上的战神大概只有六位:吴起、白起、韩信、李靖、铁木真和粟裕。此外还有六位本有机会被列为战神的人物:孙武、孙膑、项羽、霍去病、曹操和李世民。不过这几位各有短板:孙武和孙膑虽然留下经典战例,但案例不多;项羽勇猛却缺乏长远谋略;霍去病军功短促,对手多为匈奴,难以完全比较;曹操虽能征善战,但赤壁败绩降低了他的无可挑剔;李世民手下人才济济,他本人也较少面对真正硬仗。综合来看,这十二人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将帅。 在对比白起和韩信时,会发现两人虽都擅长指挥大兵团,但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韩信常有人多则益,人人可用的想法,他能把各种兵员都用活;白起则更多依靠精锐部队和严格训练,擅长用训练有素的军队打出决定性胜利。
白起曾在长平之战中以绝对优势给对手致命一击,但这场胜利也让他背负了巨大的争议;他平日里多以劣势包围、歼灭敌军见长,而这些胜绩往往不会像长平那样引起道德非议。长途行军、以少胜多、在劣势中包围并歼灭强敌,这类战法本身并无可指摘,历史评价却复杂——他攻下那么多城池、消灭许多军队,最终的结果是削弱了对方未来的战力,但也引来道德上的审视。 在冷兵器时代,正面硬拼往往是杀敌千、自损八百的消耗战。白起和韩信都善于利用地形与环境作战:比如用洪水淹敌、把混乱中的敌人赶入河沟或壕沟,或包围敌军切断粮道等。不同的是,白起有大规模杀降和屠城的记录,这一点成为他历史评价中的污点;而韩信在历史记载里较少大肆屠戮降卒,反而更善于收编和利用俘虏,从民间伦理角度看,白起的形象要更为极端,而韩信则更像能被神化为兵仙的人物。 韩信手下多是杂牌军,只要有人,他就能把队伍训练起来、用在实战中;白起的部队则多为经过系统训练的精锐。韩信对下属的要求不高,但他能把不被看好的兵力打造成攻城掠地的战斗力;白起则更依赖训练与制度。可以说白起是战术层面的大师,而韩信则更偏向战略家:韩信为刘邦统一天下设计了整体战略,他敢带着少数人去攻打强敌甚至能取胜,这种胆识和运筹让人印象深刻。 二人所用资源也不同,这决定了他们的作战方式。白起受益于秦国的军国体制,不必过多操心兵源、补给和考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在战场上击败敌人;韩信则需要从头招兵、训练、建立军内的晋升体系,然后才能谈战术和战略。资源和体制不同,使得在同样的战争问题上,两人会采取截然不同的路径;就这一点而言,笔者更倾向于看好能从无到有组织起军队、善于适应复杂资源环境的韩信。从战绩看,白起一生几乎无败绩。他在伊阙之战中,面对不利地形,用不到敌人一半的兵力全歼敌军;而长平之战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仍然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歼战之一。无论比较谁胜谁出色,白起至少应当被排在中国军事家中的顶尖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