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这位越王的身上,流传着范蠡那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他究竟是啥样的人呢?
为了迷惑敌军,勾践让士兵们自杀,把妻女送去当侍妾,甚至还亲自去给吴王夫差尝粪。
这样一位君王,使得他的两个能臣范蠡和文种的命运截然不同:一个成功隐退,一个选择自尽。究竟是什么让范蠡洞悉了这位君王的真实面目呢?
第一章:变态的统治术:士兵自杀阵
公元前496年的槜李之战,场面简直让人不寒而栗。越军士兵排成三排,朝吴军阵地急冲而去,声音震天,高喊着,抽出刀刃,却不是要攻击敌人,而是自残割喉。鲜血四溅,一具具尸体倒在吴军眼前。吴军将士目瞪口呆,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一群疯狂的越国士兵用如此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勾践的阴谋。利用吴军被这惨烈景象吓到了,越军主力突然冲出,轻松击败吴军,连吴王阖庐也受了伤。这场战役越国获胜,然而代价却是那些被迫自尽的士兵。他们的鲜血洒满了槜李的大地,却连敌人的一根手指都没碰到。
勾践的“自杀阵”真是个前所未有的战术创举。敢死队在中国历史上挺常见的,很多时候都是和敌人同归于尽。不过,勾践的方式完全颠覆了这一传统。他把士兵视为震慑敌人的工具,把鲜活的人命当成战术的一部分。这样的做法,在春秋战国时期简直是独树一帜,别出心裁。
在槜李之战的余波中,勾践又搞了一场更大的“试民”闹剧。他悄悄地放火烧掉国家的船只和房屋,随即下令全国百姓去救火。他给的条件可真狠:要是救火过程中牺牲,就能和阵亡的将士享受同等抚恤;如果救火成功不死,那就能拿到打胜仗的奖励;而不去救火的人,就要按叛国罪处理。
这道命令一发,六千多越国百姓立马扑向火场。火舌毫不留情地吞噬着房子和船只,浓烟呛得人透不过气来。但谁都不敢退缩,因为一退就是绝境。最后,三百多人在这场“试民”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看到三百多条人命,勾践竟然没有丝毫愧疚,反倒面带得意的笑。眼里看来,这些无辜牺牲的百姓反而成了他证明越国民心可用的工具。他觉得,愿意为扑灭火灾而献身的百姓,自然也会甘愿为他征战。
古代的帝王一般都强调“爱民如子”,哪怕是做做表面功夫,也得展现出一番样子。然而,勾践可完全不在乎这些。他把百姓的性命当成实验对象,眼看着因为他的陰谋而失去生命,居然还能笑得出来。按现代心理学的说法,这种性格几乎可以算是反社会人格了。
这样的统治者,真是历史上的异类。春秋时的齐桓公和晋文公,尽管也在外征战,但他们懂得以德服人的道理。连像秦始皇这样的暴君,在统一六国后也清楚要“以法治国”。可勾践可不一样,他完全是个光明正大玩权术的角色,目的达成后,手下人的命就好像随便可以丢弃的东西。
勾践手里的越国,就像一台高级的机器,百姓就成了随时能换的零件。这种统治方式虽然让越国短时间内牛逼得很,但也种下了隐患。毕竟,一个不把人命当回事的君主,是不可能赢得真正的民心的。
诸葛亮说过:“做将领的,得先养好兵,兵强国强。”可放在勾践身上,这真是一针见血的讽刺。他根本不是在培养军队,而是在“耗费”士兵。他每一次出征,就像是一场残酷的棋赛,士兵和百姓都只不过是随意摆布的棋子。
在这么一个君主身边做官,感觉真是五味杂陈。你要么像文种一样忠心耿耿,心甘情愿地奉献,甘愿为他效劳到底;要么就像范蠡那样,及时抽身,保全自己,远离那些乱象,选择明哲保身。实在是难以抉择呀!
第二章:极致的自虐狂:从卧薪到尝粪
在吴王夫差的宫殿,真是发生了一桩让人恶心的事情。太宰嚭拿着夫差的便器走出屋子,正好撞上了在门外等的勾践。眼看着太宰嚭就要把便器里的东西倒掉,勾践却突然跪下,硬说要为吴王尝尝,以此来算算吉凶。
这是越王的一个举动,他竟然伸手捧起吴王的粪便,放到嘴里去品尝。这一幕,真是让多少吴国的侍卫和臣子们当场反胃。不过勾践却一点都不害怕,脸色淡定,像是在享用美食一般。从那天起,勾践就得了一种口臭的毛病,这种臭味一直陪伴着他走到最后。
椒之战后,勾践从一个能够呼风唤雨的君主,沦为吴王的马夫,真是令人唏嘘。他每天都得窝在柴草堆上,穿着简单的衣服,亲自为夫差牵马。而他的妻子也在王宫中打扫卫生、倒茶送水,与最普通的宫女没有什么区别。尽管经历了这三年,他们夫妻俩脸上始终没有显示出一点怨言,真是让人佩服。
勾践在卧室旁边挂了一只牛胆,早上醒来就舔一口,饭前也必定尝一尝。那苦得让人想吐的胆汁,他却逼自己咽下去。他说这样做是为了不忘记当年的耻辱,然而这份自虐行为,真的是让人难以理解。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勾践的这一举动显露出明显的受虐倾向。一般人遭遇屈辱时,往往会有强烈的抵抗心理,但他却不仅愿意接受屈辱,甚至还把这种痛苦放大。看起来,他是在通过自我折磨来追求一种扭曲的快感。
历史上投降的君主可不少,比如春秋时期的鲁昭公和卫献公,虽然都沦落到寄人篱下的境地,但他们依然保有基本的尊严。就连宋江在梁山上落魄时,也没有做出那些失尊严的事。唯独勾践,把自己的身份和人格降到了最低点。
有意思的是,勾践越是自我折磨,在吴国大臣眼里反而越让人心生恐惧。太宰嚭曾说过:“这个人不除,必成大祸。”可夫差却不以为然,觉得一个连屎都敢吃的人,能制造什么风浪呢?
太宰嚭的判断真是太有道理了。试想一下,正常人能忍受像勾践那样的折磨吗?他每一次自我惩罚,实际上都是在为自己积蓄一种愤怒的力量。他把所有的屈辱都化为仇恨,这种仇恨让他变得比任何野兽都还要可怕。
勾践回到越国后,居然还是保留了这种自我折磨的习惯。明明是个国君,却睡在铺着柴草的床上,身上穿的还是粗布衣服。他告诉大臣们这是为了不忘耻辱,可实际上,他是在这种方式下不断激发自己的复仇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勾践的这种执念简直病态。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寻找释放和解脱的途径,然而他却不断地让自己受苦。复仇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意义,其他的东西,比如人性和尊严,通通都得放一边。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和手下的臣子真心相待呢?在他眼里,别人的苦痛又算什么?他自己都能折磨得那么惨,怎么还会去关心别人的生死呢?
范蠡称勾践为长颈鸟喙,这真是一针见血。勾践就像只秃鹫,为了自己的目标可以忍辱负重,但一旦机会来临,绝对不会手软,狠劲十足。这样的统治者,真能和他一起享受荣华富贵吗?
第三章:无情的交易者: 拿亲人当筹码
在夫椒之战后,勾践派文种去拜见吴王夫差。文种跪在地上,表达了一番心意,让在场的吴国大臣都为之一震。他说道:我们的国君勾践愿意做您的仆人,他的妻子也愿意做您的侍妾。
这话听上去似乎没啥,但仔细琢磨一下,里面的交易可就不简单。勾践竟然把自己的正妻,越国的王后,拿来当作讨好敌人的工具。这位王后不仅得屈尊给吴王当小妾,甚至还得在吴国的后宫里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真是让人心疼。
勾践心里打的算盘可是不小。他跟吴王提出来:“请让我的亲生女儿在皇宫里当扫地的,让我的亲生儿子在后宫做太监。”这哪是求和啊,简直就是明目张胆的人命交易。
女儿去做奴婢,儿子去当太监,这里可不是开玩笑。太监可得割掉男人最重要的部分,意味着永远不能有后代。想想,这可是自己的亲生孩子啊!可在勾践看来,女儿只是拉拢吴王的手段,而儿子则是获取信任的交易筹码。
历史上被迫和亲的公主可不少,像王昭君和文成公主,那都是为了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利益,至少看起来还有点儿体面呢。可勾践就不一样,竟然把自己的孩子直接送去给敌人当奴才。这种操作,连当时那些无耻的政客都未必敢做得出来。
有些史学家认为,勾践这样做是为了国家的安危。不过,真有这么必要吗?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打得不可开交,但像勾践那样把全家都赌上去的,真的是绝无仅有啊。
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勾践在夫椒那场失败时,曾表示要“杀掉妻子,焚烧宝器,奋战至死”。当时他的意思是要让妻儿陪他一起去死,现在却是让家人陪他一起忍受羞辱。归根结底,在他心里,家人不过是一堆可以随意支配的东西罢了。
勾践对待家人的态度,跟他的性格简直是一模一样。这家伙根本就不理解亲情是什么。他能为了报仇去吃别人的粪便,又怎么会在乎妻儿的痛苦呢?在他眼里,世间万物都是达成他目标的工具,连他最亲近的人也不例外。
越国的大臣们看到国君这样的行径,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他连自己的家人都能这样处理,那对待臣子又能有多好呢?范蠡形容勾践是“长颈鸟喙”,这话简直是说得好,毕竟这家伙真的是个无情无义的角色。
有个细节真让人深思。吴王夫差的老爸阖庐被勾践杀了,夫差为父报仇,这可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勾践却不一样,他把女儿送给仇家做奴婢,还把儿子送去给仇人的后宫当太监。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超过了人性的底线啊。
勾践之后灭了吴国,他的亲人们的下场就再也没有记录了,真是个谜。可能是在纷争中丧命,也有可能是选择自尽,或者默默地在某个角落老去。但可以猜想,勾践对这些事儿可没什么在意的。
这让人想起《史记》里提到的:“人固然会死,但死的分量有如泰山,也有如鸿毛。”在勾践看来,连至亲的生命,恐怕都轻得像鸿毛。这种人,真的能和他一起经历苦难,共享繁荣吗?
范蠡和勾践相处的那些年,肯定早就看透这一切。一个连亲人都能随便牺牲的人,哪会对手下大恩大德?所以当功成之际,范蠡立即就划着小船远走了。这位商圣,可真在识人这方面拿了满分。
第四章:冷血的背叛者:恩将仇报
太宰嚭死得真是悲惨。那时候他在吴国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呢。不过,勾践一灭吴国,第一件事就是把他抓起来,给他定了个“罪名”——不忠,直接处死了。
这罪名听着就让人忍俊不禁。想当年,太宰嚭在吴王夫差面前拼命说好话,要不是他,勾践早就没命了。那会儿,勾践也是拼了,把金银珠宝往太宰嚭家里送,恳求他在吴王面前好好说几句。
一个救命的恩人,结果却被贴上“不忠”的标签,这就是勾践的回报方式。在他看来,既然太宰嚭能背叛吴王,那未来也有可能反过来背叛越国。杀了太宰嚭,不仅是为了报复当年的羞辱,也是为了消灭一个潜在的威胁。
对待文种,勾践可真是手段狠辣。文种可是他的得力助手,曾在夫椒之战后,给他提出过九条计策来对付吴国。可等到灭了吴国,勾践毫不犹豫地就送给了文种一把剑。
在古代,赐剑可谓是君王对大臣施加威胁的阴险手段。看似给予了全尸的面子,实际上就是逼你就此了断。勾践对文种的理由更让人捧腹:你教了我打吴国的九个策略,我只用了三个就获胜了,剩下的就让你为我的先王在地下继续打败吴国吧。
这理由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分明是想要杀人,还要做得光明正大。文种为越国出谋划策,结果不仅没能在功劳簿上留名,竟然还在自己策划的胜利之后落得个惨死的下场。这样的结局,估计连文种自己也没想到会如此。
说到底,勾践杀文种的真正动机,其实在范蠡给文种的那封信里早就表达得一清二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话就是赤裸裸的权力游戏。对勾践来说,功臣就像打猎时候的工具,用完了就可以抛弃,根本不值得留情。
历史上,像勾践这样对待功臣的皇帝可真不少。秦始皇坑杀白起,隋炀帝了结高颎,都是典型的过河拆桥。不过,勾践的做法更是特别,无情到连一点遮掩都不屑于做。
范蠡真是看透了这一切,所以在打败吴国后,立马带着家人跑路,跑得比兔子还快。他先到齐国,再改了个名字去陶地。他的经历堪称传奇,不光保住了性命,还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商圣。
文种就没那么聪明了。他可能认为自己为越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勾践会好好对待他。可他错了,像勾践这样的人,功劳越大反而越危险。毕竟,功高盖主可是历代帝王最忌讳的事儿。
勾践这家伙真是卧薪尝胆、心思缜密,心里打得算盘可不少。他明白,留着这些跟自己有深厚渊源的老臣,迟早会成为隐患。与其等着他们日后心生异念,不如早早动手,彻底解决掉。
这让我想到了后来的唐朝李世民。登基后,他对秦琼、程咬金等功臣待遇不菲,甚至连魏征这种敢于当面反对他的臣子都能宽容面对。这就是眼界的差别。一个真正的明君,根本不会怕别人太过显赫。
可勾践可不一样,他内心深处就是个疑心重的人。为了复仇,他愿意在吴国忍辱负重,甚至甘愿屈就,为的是能重新崛起。但等他一旦成功了,转脸的速度简直比翻书还快。
范蠡在写给文种的信里提到:“越王就像只长颈鸟喙,能和你一起经历磨难,却不能共享快乐。”这话实在是说得太对了。勾践这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忍辱负重,可是一旦翻身,立刻就会暴露出他贪婪的一面。
文种和太宰嚭的结局,真是活生生的例子。范蠡的话说得明白,跟这样的君主一同面对困境没问题,但想要一起享受荣华富贵,那简直是在找死。
第五章:范蠡的先见之明:功成身退的智慧
越国大败吴军的第二天,范蠡就开始打包家当,带着家人乘船离开。临走前,他给文种写下那封著名的信:“飞鸟一旦尽,良弓便藏;狡兔死了,走狗就要下锅。越王这人,跟你贫贱时能共患难,但享乐的时候可就没那么靠谱了,你为什么不走呢?”
范蠡之所以能看得这么透彻,得从他的经历说起。跟在勾践身边多年,他亲眼见证了这位君主的种种行径,目睹了勾践如何对待士兵,怎么利用自己的家人,也看到了他对待臣子的态度。
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范蠡对人心的把握那是最到位的。他明白勾践再怎么表现得谦和实则心里都是个记仇的角色。这样的人,连自己的亲生孩子都能当成交易的工具,怎么可能会在乎手下人的生死呢?
有一个细节特别能说明情况。当年勾践在吴国做奴仆,范蠡总是默默观察他的表情。在整整三年里,勾践的脸上从未显露过一点怨恨。这种人的心眼和耐性,简直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范蠡在经商的道路上打拼得很不错,大家都叫他陶朱公。他最拿手的就是懂得“见好就收”。在他眼里,勾践虽有可能成就一番霸业,但绝对不是那种可以终生信赖的明君。
历史上那些商人可真是懂得把握时机。范蠡的看人能力和他的商业头脑简直是密不可分。在生意上讲究“货卖识家”,他把这个道理灵活地运用到政治上,这也让他能够顺利脱身。
文种的眼光就真是有点差。他以为自己做了那么多贡献,勾践肯定不会亏待他。可他忘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勾践连自己的儿子都能送去当太监,怎么会在乎一个忠臣的生死呢?
范蠡离开越国以后,先跑到了齐国。不过他并没在权位上沉迷,而是选择改名换姓,去陶地做生意。没过几年,他就积累了不少财富,到了万金之多。等到名声越来越大,他又把家产散尽,换个身份继续在别的地方发展。
乍一看,这样的举动似乎是范蠡怕死。然而,实际上,这恰恰反映了他的聪明才智。他非常明白勾践的性格,只要自己还在,始终就是个隐患。因此,最聪明的选择就是隐身,变成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
范蠡在写给文种的信中提到“长颈鸟喙”来形容勾践,这个比喻真是入木三分。那种长脖子的鸟,最擅长伺机而动,而鸟喙则代表着致命的威胁。勾践看似再温和,实际上内心却是个无情狠角色,绝对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主啊。
后来历史证明,范蠡的选择简直太明智了。文种和太宰嚭都没能逃过厄运,而范蠡却不仅安然无恙,还是中国历史上首位被称为商圣的人物。这就告诉我们,懂得见风使舵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能适应变化、灵活应对才是真正的实力。
范蠡给咱们上了一堂课:跟聪明的君主要懂得尽心尽力,跟霸主在一起就要懂得保护自己。勾践这种角色,能跟他一起吃苦倒没问题,可千万不要指望能和他共享荣华。因为在他眼里,立了功的臣子就像过河的玩意,过了河就该被宰了。
这不禁让我想到后来的韩信。他跟着刘邦打天下,立下的功劳大得让人咋舌。但最后呢?还是死在了吕后的手中。如果韩信有范蠡一半的眼光,也许就不会遭遇这样的兵仙悲剧。
范蠡能洞察勾践的本质,靠的不是啥神奇的本领,而是最真诚的人性理解。一个能把自己的亲人当作筹码的人,一个为了报仇还甘愿吃屎的人,这样的人心里,除了对权力的渴望还能有什么其他呢?
最后,范蠡用他的聪明选择,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教训:识人要趁早,行动要迅速。这恐怕就是他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政治财富吧。
结语
历史的长河中,像勾践这样的英雄人物屡见不鲜。他们或许能打拼出一番事业,但常常难逃失去人性的宿命。范蠡可是看透了这一点,因此才能大智若愚地全身而退。如今,在职场上,我们是否也时常碰到这样的“勾践”呢?你认为范蠡的决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样的启示?